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选择能工巧匠制作新田器,然后通知各郡派所属县令、地方农官和老农到京城参观、学习,使之在各地推广应用。汉成帝时,氾胜之担任“议郎”,“教田三辅(京城附近)”,他还总结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写成农书《氾胜之书》。北魏人贾思勰总结历代经验,写成《齐民要术》。唐朝时,政府大力在南方推行稻麦复种制。宋太祖任命何承矩为河北沿边屯田使,他在河北一带试种水稻并取得成功,水稻种植在北方得到推广。元代永丰(在今江西)县尹王祯在任内推广植棉,总结群众经验写成《农书》。

——摘编自王文玺《世界农业推广之研究》

材料二   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通过翻译外国农业著作,聘请外国农业教员,选派学农留学生,以及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实物成果等多种途径,推动了我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推广事业的发展。清末在发展近代农业科学技术事业上,主要是兴办农务学堂和创办农事试验场。到1909年,全国共兴办高等农业学堂5所,中等农业学堂31所,学堂体制和教学内容大多仿照日本。第一所综合性的农事试验场是1902年在保定设立的直隶农事试验场,辛亥革命前各地已建农业试验机构20余处。

——摘编自朱宏斌等《和而不同:历史时期域外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和晚清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

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长城史的开端。长城不仅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政治稳定,也保障着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长城相配套的关城、城堡,是平时进出长城的通道,为长城周边地区民众提供了聚集交流的通道,发挥着文化对话与交流的纽带作用。在华夏族影响下,游牧民族的农业成分不断增加;他们的游牧技术、冶铸青铜技术等也深刻影响着华夏族。

——摘编自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

材料二   到清代,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1645年,清政府在张家口和古北口设章京,并要求“尔等驻防之地,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毋得阻抑”。1693年,清政府又规定:“喜峰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驿站……今每路各设专官,凡蒙古往来事件,应专委办理,以归画一。”1744年,清政府鼓励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土地相对贫瘠的人民到漠南蒙古耕种谋生,其他地区纷纷效仿。随着内地人民逐渐居住耕种,其“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

——摘编自邓涛《长城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纽带》

材料三

1935年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广为传唱,其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极大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提议。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长城功能的变化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城极大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到颁布《国歌法》的历史意义。
2023-08-14更新 | 28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仲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内容
公元1500年前除亚欧大陆及其非洲大陆的部分地区交往相对频繁外,其余地区整体上处于封闭状态。
15世纪末到19
世纪
西方国家主导了人类交往的进程,美洲、大洋洲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进入欧洲人的视野。西方人通过殖民主义,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文明的交往广度、深度有所增加,部分文明也湮灭于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
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以战争的方式把全世界纳入统一的发展轨道上,使得人类的命运在世界范围内以联盟和敌对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场战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0世纪后半期美苏为代表的不同政治制度的“文明”开启了竞争并存的模式,世界文明在动荡的进程中又有所突破,不同地域的文明比之前任何时期的联系都有所增强。
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沈阳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中,建成了具有高工业化水平的重工业基地,为支援全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老工业基地开始逐渐陷入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所造成的发展困境,面临着经济增长衰退,国民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待业的严峻的挑战。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分析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振兴“老工业基地——沈阳”的具体举措。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概况
1834年英国《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不包括农民,保费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一、工人自己承担三分之二,工人生病时的医疗和药品都是免费。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此后,北欧,西欧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欧美各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福利“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以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责任为核心。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社会保障”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 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价值增殖的资本,放贷可以收利的意识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美国真正的城市化高潮始于19世纪初。与东部沿海城市的私人主导的自发发展相比,联邦政府则更重视开发内地。 一系列运河的开挖将沿海和内地连接起来,铁路的修建也推动了中西部城市的发展。20世纪初,大城市里电报、自来水、电灯等设施得到建设,钢和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创造了新的城市形态。这个时期工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开始影响到城市 的居住环境,因此,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以奥姆斯塔德为领军人物的城市美化运动,各个城市都争先恐后地发展自己的公园系统。

—— 摘编自赵亮《美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结合15、16世纪相关史实说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在近代欧洲文明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钱币流向东南亚就体现了地缘关系的一种延伸。东南亚历史上的国家政权多不具备独立铸行钱币的政治条件,而中国虽历经王朝更替,但中央朝廷基本都掌控着货币的铸行权。东南亚和中国都接受“天圆地方”思想和货币文化。中国从秦汉之际就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货币制度:钱币的重量有严格控制;使用同一币材——铜料作为币材;从“五铢钱”起,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和重量变化不大。这些钱币进入东南亚各国的国库并被贮藏起来,成为国家财富储备,元代时宝钞还具备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

——摘编自杨小平、孙中文《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历史进程——历史与展望》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贸易回笼等方式,陆续收回了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已经统一为人民币,这为新中国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城市,为了有效制止金融投机,使人民币尽快驱逐金银,占领市场,稳定物价,人民政府采取了禁止金银流通和低价兑换的冻结政策,并组织行政力量严厉缉查金银投机活动。在农村,则采用税收、农贷、城乡物资人民币交换等经济手段,1951年人民币终于深入农村:因要照顾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心理和习惯,暂准使用银元。1962年,中国大陆的货币统一终于实现。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

材料三   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原始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央行希望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获得流动性资金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2016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

——摘编自李国辉《人民币国际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货币统一过程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夏仁宗(1139-1193年在位),名李仁孝,西夏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与南宋修好,他对汉文化十分仰慕,于是下令命各州县设立学校,在中央设立太学,还仿照宋朝实行科举制,命人修订西夏国史。1159年,派使者到西藏,奉迎迦玛迦举教派的始祖都松钦巴,并组织佛学家编撰了诸如《悲华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佛经。对权臣任得敬先进行笼络,后来任得敬野心膨胀,企图发动叛乱,夏仁宗在金朝的支持下,粉碎了任得敬的阴谋。组织法学家制定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在后世被外国学者称之为“中世纪独一无二的法律文献”。金朝先后关闭了同夏国的保安、兰州、绥德等边境贸易场所,夏仁宗为恢复夏金边市贸易,千方百计讨好金朝,选派工匠织造“百头帐”献给金世宗,并向金朝请求割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夏仁宗为政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夏仁宗改革的意义。
2023-06-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学生入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教育经费来源有等级之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学校开设三类基本课程,一是识字,二是诗赋 , 三是经术(儒家经典)。后来,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另外,私塾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小学怎么上》

材料二 学习生活: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追求实验生活即教育的真实性。以共生活共甘苦为原则,养成生活的正确意识和态度。

生活目标: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学习方法: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会唱十二首新歌、会弄一种乐器、会表演六种话剧、会打六套拳术、会开留声机、电影机和无线电收音机。

—— 汪达之《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教育大纲》(1934年)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有利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入课本入课堂、入脑入心……2017年,历史学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注重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新增了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阐述,深化高中学生对人类发展基本脉络的认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相比,20世纪30年代淮安新安小学教育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说明当代中国教育所体现的核心理念。
2023-03-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