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冷战后美苏两极对立矛盾的突然消失,美国战略家凭借冷战胜利的“王者之气”和以全球为视野的学术传统、将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认定为美国自己与美国在建立霸权秩序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间的矛盾。于是,美国的小布什政府在没有联合国决议授权。甚至没有得到大多数北约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战争使当今世界的称霸与及反霸、恐怖与反恐这两对矛盾空前激化并相互重叠。导致世界战略格局出现强力颠簸。战后,反而更加动荡。2002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441号决议的全票通过,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国在共同对付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振兴全球经济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摘编自袁鹏《伊拉克战争与世界政治主要矛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2023-09-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但拥有辽阔的中原腹地,而且拥有广袤的陆疆和海疆。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边疆治理不仅直接影响一朝一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边疆地区)。实际上包含着物与人两个要素。边疆治理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边疆地区行政体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经济开发和社会整体发展、周边外交等。

﹣﹣摘编自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是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至今已有200余年。美国西部地广人稀,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土地法案,注重吸引人才和科技,推动了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在治理边疆过程中,许多条文扩展了美国民主的范围和程度。美国西部居民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后来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洲、欧洲移民),矛盾激化,美国政府推行“熔炉”政策,迫使印第安人被同化。随着西部的开发,以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部精神”逐渐形成,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美国边疆治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边疆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3-09-1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自幼十分好学,由于家境败落,他靠上山砍柴换取文具,用来学习。葛洪几十年如一日,从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葛洪不但重视学习书本知识,而且乐于拜有知识的人做老师。葛洪在向书本和民众学习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客观事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他的观察力也十分敏锐,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是常备的实用书籍,记载了他对各种病症长期观察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的概念,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来讲也是十分有见地的。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编自《中医世家》


(1)根据材料,概括葛洪的主要医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葛洪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023-09-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是中国明清时期活跃于广最乡村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官吏和“面朝黄上、背朝天”的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居住于本籍的乡绅与乡民之间或者有着血缘关系,或者有着地缘关系,两者必然有着强烈情感和身份上的认同,并且乡绅凭借着功名、学识及财富而成为众民之首、一乡之望,成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因此,乡绅在乡村的社会控制中起着核心和主导性作用,成为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明清时期的乡村治理方式又可称为“乡绅治理”。

——摘编自徐祖澜《近世乡绅治理与国家权力关系研究》

材料二   16至17世纪是英围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乡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由封建骑士、宫裕农民和商人转化而来的乡绅阶层迅速崛起。通过教产拍卖和早期圈地运动,乡绅阶层牢牢抓住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在经济和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乡绅逐渐形成了一种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农业革新与土地改良成为这种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他们积极采用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这不仅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收获了经济收益,而且推动了英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璐《浅析16-18世纪乡绅与英国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乡绅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乡绅阶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并分析原因。
2021-12-15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美国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军事威胁,而且外债和国内的公债负担沉重。人民对于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华盛顿多次说明建设廉洁政府的必要性,声称“人民是宪法的制造者”。

在此影响下,公民纷纷监督政府。当时大部分官员属于绅士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为此,他强调“道德建设是建构人民政府的必要源泉”,而且是更经济的手段。面对部分官员的“心口不一”,华盛顿提出要让政府在“法律指引之下”,政府的权力“要在宪法规定的明确的附属权力中行使”。他还通过“精心考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建成了崇尚道德的官僚队伍。众多美国公民受到华盛顿等绅士的影响,也对自身不道德行为进行了约束。

——摘编自管禹《美国华盛顿总统“廉洁政府”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多次强调“共和国之根本在法律”,为此他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文官惩戒法草案》等。在孙中山看来,“吾国吏治之坏”,“在官俸微薄,地位不稳,又无养老金”,为此他主张借鉴现代西方厚以年薪的官员管理意识,注重官员的合法利益保障。他强调:“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为此,他专门在政体中设置考试院以行使考试权。他赞赏明清两代御史使得“上自君相,下至微职,儆惕惶恐”,又说,“美国纠察权归议院掌握……常常形成议会专制”,因此主张把监察权从议会中独立出来作为革命党人的领袖,他认为“党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发达”,革命党人要学习“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官治国,应一心为公。对于一些革命动机不纯、灵魂肮脏的党员,孙中山主张必须坚决清除出党。

——摘编自赵天宝《孙中山廉政思想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廉洁思想能够成功实践的因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廉洁思想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2021-12-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2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5世纪的300年间,意大利由于繁荣的地中海贸易和发达的制造业,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意大利城邦的富翁为抬高身价而结交文人雅士,使得学术和艺术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个人不再是被神创造、顺服于神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人们把这种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如在《神曲》里,但丁在空间和时间里漫游,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神话中的人物······为发展这些品质,就要研读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习需要读古典文献,人文主义者便去找这样的文献,结果找到了大量著作。从14世纪起,这个新生代(或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画家们就力图撇开道德上、宗教上的先入之见,使现实本身再现出来。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1660~1789年,欧洲除英国、荷兰和瑞士外,都处于号称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信仰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指向一种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的思想或社会意识的。启蒙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愚昧之见或信仰迷信以及流行的霸权话语进行批判,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任何一种意见的话语霸权本身的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成熟之上的,这体现了其思想深层次上的人本主义本质。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文艺复兴时期新观念的特点。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并简述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联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性主又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正是其构建立新国家之际。18世纪: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与自由在新大陆似乎是相伴而生的。移民来到北美以后,这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欧洲等级之分,没有可供人们参考的任何权威,没有现存的可供人们享受的一切条件,有的只是辽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和可供人们自由发展的众多机会,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去获得成功。在成立政府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也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施德军《托马斯.杰斐逊“立体制衡”分衩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近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1-11-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在第二章中,从第五条   到第十五条   ,约法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任官考试以及向有关机构请愿、陈诉、诉讼等权利,人民有依法纳税、服兵役两项义务。第五条   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意味着各阶级、各阶层一律平等,体现了平等原则。第六条   明确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等自由权,自由权是人权的一个基本权利,是对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保护,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这些都属于现代国家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的一些基本通则。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之后,革命者率先发布《人权宣言》赋予公民权利,并根据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法律思想,确立分权原则。大革命初期推翻了封建法律制度并制定宪法,搭建了现代国家法律体系的雏形。大革命的精神一直为法国宪法所继承,法国宪法一直坚持保护公民权利与共和原则。法国民法典的立法参与机构有参政院、保民院、立法院、元老院,各机构职责不同,参政院讨论法律草案,保民院讨论参政院和政府的法律议案,形成对法律议案整体形成认可与否的决议。宪法至上的原则被刻入每一位公民的心中,让法国在以宪法为中心的法治道路上继续前进。

——摘编自【法】乔治·杜比《法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革命后法国近代法律建设的特点,并分析法国近现代法律完善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法国近代法律的变迁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带来的启示。
2021-09-19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早期中国家庭来说,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祭祀权力的取得标志着该人取得家长之位,以保证血缘传承的连续性。在早期中国,平民有权获得田宅,但大部分民众没有财产继承,继承权丧失了现实意义;只有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秦汉时期的法律规定,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如果是临终书面遗嘱,需要聘请见证人和家属到现场。秦汉时期的继承行为,可以发生在父母健在之时;父母逝世后,再进行家庭财产分配。

材料二   早期罗马家庭财产以家族为单位,如果一家之主亡故,按照法律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会随之进行转移或灭失,仍然由该家族进行保有,以保证家族延绵。《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采用会前遗嘱与战前遗嘱两种形式进行继承。战前遗嘱不适用于和平时期,而会前遗嘱的订立对象仅限于贵族。由于平民的财产数量不多,因此平民不重视家庭祭祀与遗嘱订立。罗马法对于财产继承的规定极为系统和规范,比如对于遗嘱的订立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身份的见证人,完成特定的程序,遗嘱才能成立,继承开始的时间是从遗嘱人死亡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砚文《秦汉与古罗马财产继承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继承权方面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