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并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使英国议会在限制王权的同时,也扩大了议会权利,并且为英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了新的基本原则。在随后的几个世纪,议会制度在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来,现代议会民主进入崭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纯云《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联邦议会是德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政府首脑为总理,是国家机构中最有权力、最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由立法机构最大政党的党魁出任;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由联邦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产生,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其主要职责是签署并公布法律、法令。

——摘编自连玉如《浅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体制特点》

材料三   代议民主制体制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国家的主权充分持久地保留在全体民众手中,最实质性的问题就是公民的选举权,选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此外,政党政治也是民主选举和代议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政党的不同政见和政策方案的存在为选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议员大都是由政治家充任,这种职业主义的原则保证了现代代议制的良好运行。虽然代议制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弊端,但仍是目前最基本的民主形式。

——摘编自邢晓红《论代议制的产生原因及运行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源,并指出英国政治所确立的“新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代议制民主的作用。
2022-01-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半岛上众多的深山峡谷形成的天然屏障造成了地理上的分裂,层峦叠嶂的地势将陆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彼此较为隔绝的小城邦。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而这继而又造成了各地区间经济上的分裂。……当时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港便多分布于这里,比如雅典及科林斯等城市。经济上的分裂状态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似乎成了希腊统一的致命伤。

—摘编自梁继程《文明与环境—试析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希腊知识,对材料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明朝管理和参与外事的机构并非只有一个,这就形成了明朝外交使节多元化的局面。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外事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主要事务由礼部主客司管理。洪武十三年明太祖设立行人司,职专捧节奉使之事。明代出访的外交使节大体分为三类:朝臣、行人、宦官。使节出使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明朝皇帝赐给藩国国王的书,通常赐《大统历》,还有儒家经典、伦理等。使节出访将天朝的礼仪传到周边各国,传给他们王道道德,礼仪制度。

明朝外交使节中很多知名的如郑和、陈诚、傅安等由于功勋卓著,得以名垂史册。

——摘编自滕淋《明朝外交使节研究》

材料二 觐见礼仪的问题、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对于未知的遥远西方的疑惧心理都在阻碍着清政府派驻外使节,使清政府的遣使活动被一拖再拖。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与外国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在斌椿于同治五年(1866年)游历欧洲并提交报告之后。在同治六年,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各国所签条约即将期满需要重新修订这一更加紧迫的形势,奕䜣等人迫于修约压力,需要派出使节与西方联络。在此情况下,总理衙门提出邀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充当清政府使节出使欧美的计划。

——摘编自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外交派驻外交使节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朝相比,晚清派遣外交使节的不同之处。
4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种族很多,虽然他们未必全部 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也不在少数。 所谓“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 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都是实际情况。

材料二: 西晋永嘉以后二三百年间,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汉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异常残酷。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下,汉族人民联合被压迫的各少数兄弟族人民,自始就没有停止过反抗。此外,在每逢少数民族贵族族统治权动摇之际,北方通向江南国境的封锁线上,偶然绽裂出一个缺口,那些本来“南向而泣日夜以”的中原人民,就“北顾而辞”,像潮水似的越渡江,奔向江南了当然,江南广阔而肥沃的耕地的辟,也是对北方人口南移的一种吸引力。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内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人口迁移区域的差异,并说明中原人口迁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2021-11-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陆续带来的旧大陆的农作物能够成功传播的并不多,但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新大陆得到推广。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同时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征服秘鲁之后,便在潮湿的低地试种稻、麦、甘蔗、香蕉等作物,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1776年,《美国农业》(杂志)也提道:“种烟草需要大量肥土。而谷物却不同,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对于美洲印第安人而言,最初种植小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补充本地食物及营养的不足;二是利用其冬天的闲暇时间,扩充作物种类。

——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给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耐旱、耐瘠的作物,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深山苦寒地区均可种植,而且产量高。同时,牲畜饲养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饲料,玉米粒含热量高,可消化性好,是发展畜禽养殖业理想的精饲料。据《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的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魏晋时期增加到35种(见《齐民要术》),至清代进一步增至176种(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其中有不少是新近引种的美洲作物,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荷兰豆等。我国原有蔬菜适宜夏季高温季节栽培供应的较少,一些美洲原产蔬菜种类的引种,改变了我国蔬菜供应短缺的问题,形成了大部分地区夏季以茄瓜果为主的蔬菜生产格局。明清时期美洲花生和向日葵的传入,为我国油料生产增添了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食用油品种。因这些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花生、烟草、棉花等作物市场价格远高于粮食作物,因此美洲作物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为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洲作物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隋唐时代的道路从自然状态来分,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如果从社会性质来分,则可分为官路和私路两种。官路和驿路都是由官府修建和管理的交通干线。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驿路则指设有驿的遁路。唐代很重视对官路的维护和管理。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其中官府组织人工开凿的官河出现的频率最高。隋朝所修的大运河最具代表性。唐代以后,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摘编自毕宝魁《隋唐生活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冾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021-12-25更新 | 443次组卷 | 15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农耕文明下。农民希望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因而他们追求安宁稳定。以穷兵黩武为戒。中国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战、粗犷强劲等成为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先进的农耕文明又促进了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

——摘编自倪晓燕{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末宋代以后,中国的农耕技术并无明显的突破,明清时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宋代相比较,大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不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而是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以及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来实现的。当然这一实现。也包括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与西方商品经济一样,都对自然经济有潜在的瓦解作用。但这种瓦解作用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在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经商致富后除买田置地外,更想跻身官僚地主阶层。

——材料二、三均整理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耕经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认识。
2021-12-0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第一中学、松原市长岭县第三中学等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8次组卷 | 17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高宗、武后时期,“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以至“豪富兼并,贫者失业”。官僚地主“强夺民户宅田,不可胜数”,出现了“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復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自开元中及于天宝,开拓边境……每岁军用日增。”安史之乱后,各藩镇“贡赋不入于朝廷”。唐肃、代时期,民户“屡犯州县”,“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全面推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摘编自王志胜《唐宋税制的转型研究》

材料二   从唐后期开始,国家把户税与地税一起按亩而税。五代至宋,户税、杂税基本摊入了地亩之中,并把残留的人丁税实现了部分摊丁入亩。明清时期,“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度逐渐实现了舍人丁而税地亩。北宋农户可在土地上居室、造坟、可做资陪,“宋以下,则公然号为田主矣”。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倾向了私家田产。明代的“黄册”、“鱼鳞图册”是国家确保民户资产的凭证。农户迁徙自由,客户从非法转向了合法,得到了封建国家的承认。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5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1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中后期税制改革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农业税征收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以来我国赋税制度改革的历史启示。
2021-11-21更新 | 45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