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李鸿章等一批封建官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发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共和制道路”,发动了武昌起义,最终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1917年,以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

——摘编自刘仓有《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材料二   20世纪初,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与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破除了对儒学的迷信;五四运动的洗礼,破除了对西学的迷信。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感召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武器。

——摘编自袁银传、兰国汝《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第一代工人基本上是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城市化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众多的工人被集中在用围墙隔离的工厂中,失去了原来随意安排时间的自由,每天必须在不停转动的机器面前,不停地从事枯燥、单调的机械劳动,时间长达15—16小时。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必须按时赶到工厂,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且工厂的利润多少与工人无直接的关系。显而易见,他们对这样的强制劳动不可能有必要的兴趣和热情,相反第一批工厂工人对工厂的严格纪律普遍感到无法容忍。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超越了早期工业化的限制,脱离了家庭,转入到工厂中形成更为有力的生产能力,工厂是生产的中心,原先家庭工业的职能被分解为整个工业生产环节的不同任务。正是机器代替了比较简单的设备以后,企业的固定资本才大大地增加了,并且生产大大加速,机器使流动资本愈益增大。 因此,机器就使没有资本的工人愈益不能经营工业,因而造就了现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工厂制度保证了生产大量的产品并使成本迅速降低,它不再依赖现有的需求,而是创造了自己的市场。

——摘编自唐振龙《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制造业成长与竞争优势:从工厂制到温特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第一代工人劳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给英国工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运动。针对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宣传队就地利用各种群众大会、香火会、庙会、集市及学校做讲演;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不少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大家来选举》《选举秧歌》等选举主题歌曲。依照《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选举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报票选举制。”根据地的选举方法有“投票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授豆法”“竟选法”“烧洞法”等。经过登记选民名单、提出候选人名单、确认选举资格、检查政府工作、进行投票选举、总结选举工作等过程进行民主选举。

——摘编自卫东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特征》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当前我国民主化进程的积极探索,是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可行之路。一大批有文化、有本领、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委会成员,使村委会干部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进一步健全。“民主听证会”“村务咨询日”“民主活动日”等新的经常性民主形式不断涌现。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体制,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摘编自张小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新兴地主阶级纷纷通过公布成文法来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为法律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加之,旧有的官学教育衰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的下沉为法律教育提供了知识和人才保障。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鼎立的局面,其中一批精研法律的法家学者,通过开办私学来传授法律知识。

宋代重视法律,提倡法律教育,使法律知识在民间广为传播,不管权贵还是平民都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宋朝统治者禁止民间百姓私自学习法律知识,限制平民百姓私自传播相关的法律课本。

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大诰》三篇颁诸学官,作为国子监学生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清康熙亲颁十六条“上谕”,宣传法律和道德,其中写道:“敦孝弟以众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

清康熙十六条上谕颁布后,立即有官员编写《上谕和律集解》,逐条将其含义,然后阐明违反各条内容的行为,附以大清律应受何种惩罚。对于康熙后来发布的圣谕除逐条讲解并附有相应律文的之外,还编了诗歌在民间传颂。

——摘编自郑晓龙《从律学兴衰看传统法律教育之流变》


请以“法治与教育”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羁縻的第三点要义,在于因俗而治,正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用制度、文化和技术引导并逐渐改变夷狄,而不直接对其进行统治。在这方面,唐朝尤为成功,通过广泛建立羁縻府州制度,极大地扩大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唐朝近三分之二的地区为羁縻府州,这是羁縻政策的制度性发展。羁縻州府的设置,将许多民族首领纳入府州的地方制度之内,并授予他们官职。当然,羁縻府州同州郡还有显著区别,其首领担任的官职可以世袭,其也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摘编自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增订版)》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前,由于唐朝在西域的经略,通往西域的交通大开,形成了自汉代以来东西陆路交通的极盛高潮。当时中西交往空前繁荣,亦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唐朝与西方的交通,除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盛,这一时期因此也被称为“丝路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武斌《丝绸之路全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被誉为“丝路的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并列举该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例。
2023-11-06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在历朝历代的不断重视下,逐渐形成了其特有体制与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伦理教化功能的实现。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只需简单的法律法令即可,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具体实施中,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明法律令”。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此外,明清两代都规定百官必须熟读法律,京师内外各部门官吏都要接受其上司的法律考核,倘若不能通过则受到惩罚。

——摘编自谢宝仪《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优势与当代借鉴——以基层普法为视角》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在法律结构方面.古代中西方法律都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维护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秩序;但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在法治终极目标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在法治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

——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法律的主要不同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

●梁济(1858~1918年),清末举人,他的思想遵循着传统儒学内圣外王模式,但又深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他主张在维护现有秩序下,通过吸收西方文化,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梁济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他创办《启蒙画报》等报刊,捐款兴办新式学堂,为民间戏剧撰写歌词,采用通俗方式启发民智;任职期间积极兴办工艺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辛亥革命后,梁济的思想是复杂的,虽对清廷不满,但深受忠君死节观念的影响。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梁济再次失望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兵祸蔓延、人民苦穷的现状,于民国七年冬天的清晨在积水潭身亡,留下“世界会好吗?”的遗言,这被称为梁济之问。

——摘编自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

●梁济,一亡清之部员耳,以世受国思,情深故主,毅然投水以死,死固得其所矣。顾梁氏所以不死于清帝逊国之时,又不死于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延至今日始死,岂不太晚?意者,梁民之不速死,盖犹有希望耳自欧战告终,德皇逊位,奥匈俄等,将尽变为共和国,则二十世纪中国不容有君主之政体矣。梁氏默察伤,势穷望绝,乃不得不死欺。

——摘编自1918年《申报——自由谈》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世风沉沦与社会失范,梁济选择了有计划地殉清,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生命超越,唤醒世人觉知。他们通过以死抗争之举来体现强烈的国家意识,希望通过重新找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拯救世风人心。

——摘编自王志通《为国身死》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传统士绅梁济“舍身捐躯”的原因,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对“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作出回答。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
2023-10-2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1 年上半年,村里分地,我帮忙登记。那时,天天都在村部,与农会的干部同吃同住。我们家也分了一点地,大概十来石。有了地的农民,大家很上心,忙着给自家的地增肥。过去到了冬天,农民们基本不干农活。土改过后,冬天大家也下地了,做些平整修补的活计,地里连一块石头都给捡出来,崩掉的缺口更是修得好好的。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 平常就是喂的是菜和猪草,催肥的时候喂粮食。猪吃得多,拉得也多。还   有鸡,鸡粪也多了。肥料就有了。这样,农业生产很快就上去了。我们村的情况是,产量翻了番。

——摘编自《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19491978)》

材料二:1998年10月,有亲历者总结农村改革过程时指出:农村改 革并没有一幅事先描绘好的蓝图。它是在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夹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出现了改革力量得以成长的环境,农民的力量得到显示,各种政策主张得以充分释放。

——摘编自《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

材料三   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须证工作,确定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九,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 不动摇。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段应碧所述历史事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农业政策发展变化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五月花号”船前往北美大陆。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他们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该公约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移民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北美大陆,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1787年,一批像华盛顿、富兰克林等那样富有创造精神、熟谙法律、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理解的人,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制定出了确定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宪法。

——摘编自李曼《美国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因,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