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一中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在晋察冀抗日前线,他亲自开刀抢救伤员数千人,带头献血,建立起献血志愿队,是战地输血的最早发明者和实施者;他帮助八路军在前线组建战地流动医院,创办卫生学校,研制药材、制造医疗器械,编写《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场治疗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将中共中央发给他的薪水和带来的所有医疗器材、物质全部捐给抗日前线。

白求恩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战地救护,对欧洲人歧视美洲殖民地人民深有体会;他目睹穷人和富人患病后治疗程度的天壤之别,无偿为穷人治病并公开讨论美、加医疗体系的弊端。白求恩的墓志铭“生为资产阶级,死为共产主义者。革命万岁!”体现他一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摘编自王海龙《白求恩原稿释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求恩大夫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求恩大夫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界定英国何时崛起为大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一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然而,英吉利共和国的强大最多只能被看作英国崛起为大国的序幕而非其正式的开端。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或许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不利于英国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扭转这种对比的事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英国崛起的关键作用。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评析材料中有关英国崛起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12-0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曰裔美国学者福山深入考察了 20世纪以来的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无论是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会因其严重缺陷和不合理导致崩溃。相反,作为一种政体的自由民主制度因为不存在这些矛盾,所以能够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并具有合法性。进而言之,自由民主制度就是“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西欧和北美的民主制度应推广到全世界。

——摘编自:梅岚《“普世价值”的内在困境》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湛思想,亦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陈陋传统,简单说来,中国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于四点:一是等级观念;二是浑沦思维;三是近效取向;四是家族本位。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内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2020-10-09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军。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如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仅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0-09-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它是“缓慢”的,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代形态。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近300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300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于廑教授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纵向发展(社会形态的更迭)和横向发展(地区间相互联系)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纵向发 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 和深化纵向发展。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均可)。(要求:持论有据, 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