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亦知瓜分之原因乎?政府无振作也,人民不奋发也。政府若有振作,则强横如俄罗斯,残暴如土耳其,外人不敢侧目也。......大举革命,一起而倒此残腐将死之满清政府,…广东之新安县、广州湾已然之事也,倘无满清之政府为之助纣为虑,吾民犹得便宜行事,可以将一死购吾之桑梓。彼外国加吾民之不易与,不能垂手而得吾尺寸之地,则彼虽贪欲无厌,,犹有戒心也。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孙中山1904年《驳保皇报书》

材料二     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社会革命尚未着手。故社会革命,在今日非常紧要。诚以中国四万万人析之,居政界者,多不过五万人,居军界者,多不过百万人,余皆普通人民。是着眼于人数,已党社会事业万万不可办。未统一以前,政事军事皆极重要。而统一以后,重心又移到社会问题。前者乃牺牲自由之事,后者乃扩张自由之事,二者并行不悖。

——孙中山1912410日在湖北的演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4年、1912年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冷战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冷战形成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合作用论。对于这五种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因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B.缺少对复杂社会背景的综合分析
C.因历史久远,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D.忽略了其他国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之后,上海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成为近代航运业的枢纽,出现了近代的房地产业,成为内外贸易的中心。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服务于航运、贸易的近代金融业。……而到了19世纪末,出现了各种近代企业……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把整个长江领域经济与海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心城市。

﹣﹣吴景平《历史发展篇: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从1992年至1997年,全国GDP值年均增长率为11.2%,上海为14%.……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四个重点开发小区,开始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

﹣﹣熊月之《上海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近代通商口岸和现代沿海开放城市不是“本同末异”,而是“末同本异”。而有的学者认为:单从经济发展本身来说,两者是“大同小异”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上海地位提高的历史背景。
(2)结合史实指出,材料二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材料中提到的“四个重点开发小区”的行业特点来看,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评析。
2020-07-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事实上,从总体来看,这时列宁更多考虑的仍然是依靠国家垄断和国家干预的“革命办法”来逐步消灭商业、小经济、小企业主和资本主义。他更多强调的是同小生产者及其投机活动作斗争,往往视其为国家垄断事业的“敌人”和“多头蛇”。他仍然把商品经济、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视为资本主义的范畴,只能加以消灭,而不能在建设中加以利用。

﹣﹣胡笑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探索》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宏观调节有了一定的加强,肯尼迪欣赏法国政府的所谓指导性计划。法国政府向重点企业提出经济目标,但没有东欧流行的那种严密的中央控制。他意识到单靠财政和金融杠杆以及就业法模糊不清的目标来管理美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肯尼迪逝世以后,约翰逊政府与肯尼迪时代相比,以前处于市场力量控制的一些领域受到政府的更多干预。约翰逊政府掀起了一股推广社会政策的浪潮。它依靠财政杠杆促进经济的增长,对经济扩张所达不到的有特殊困难的集团给予补充津贴。有人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是新政的幽灵又在美国游荡。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正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生产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以致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14.4%,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者以凯恩斯主义导致“通货膨胀”为理由,用回到小政府和自由放任的理论武器向之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美国大地出现了反国家干预的回潮。

﹣﹣姜圣复《论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与苏俄在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方面的相似性。
2020-07-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超过此前水平。

在1928年到1929年的牛市期间,分期付款的方式和股市获得的利润暂时提高了美国人民的购买力。等股市利润完全消失,男女老少担心怎么支付汽车、收音机和家具的欠款。制造商不得已让自己的工厂减少生产,失业的员工减少了全国潜在的购买力……到了1930年底,经济水平比正常年份降低28%,1000多家银行破产,失业人数达到600万人左右。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材料二   大萧条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三   为了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国及其盟国重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不得随意变动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1%的范围浮动。这一体系的建立带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依存。……关贸总协定在1947—1994年间,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近10万种,……如果贸易规则出现争议或者被违反,那么关贸总协定的争议解决机制有权做出有约束力的决定。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大萧条在国内国际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大萧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为“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020-09-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人曾说:“沿海地区的工业约占全国工业的76%。若用于抗战,则能改善战时物资供应和人民生活,从而增强抗战力量;如果毁于战火,必将严重削弱中国战时经济力量。”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
A.官僚资本迅速壮大的弊端B.《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
C.大量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摘编自【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2019-06-25更新 | 401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联系两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