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023-08-16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内书、禹贡》记载,禹分近的王都其州人为其、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过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片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经路;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城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稠、香精等。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断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固为美洲种植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选择性必修一阶段达标测评卷(三)
5 . 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消费大众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其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117次组卷 | 24卷引用:选必3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转变为重视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2021-08-29更新 | 361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江夏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学期历史训练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名称备注
1979《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4《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贵任制的意见(试行)》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贵权利关系。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
2022-07-19更新 | 25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 人。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治理的特点。

材料二1940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应规定为实行共产党员占三万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就是“三三制”政权制度。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18岁的赘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三制政做出合理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