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希波战争、罗马征服东地中海、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吸引力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2023-01-05更新 | 404次组卷 | 95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练习题
2 .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述帝国、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等素材。由此可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交融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2023-06-01更新 | 166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某班级同学在讨论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时,有一个同学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小林同学马上进行反驳。小林反驳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两者内容不同 ②两者所设想的目标不同 ③两者的社会经济主张不同 ④两者实施的结果不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9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1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5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凤……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2018-09-11更新 | 208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的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四个小组分别查阅下列资料。

第一组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组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外交

第三组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组2015年9月22—25日,习近平访美的巨大成就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代的到来

综合四个小组查阅的资料,可以提取外交发展的多种认识。提取其中一种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要求认识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8-06-15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解密2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
7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回答问题。
材料: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 .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2019-12-03更新 | 834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一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他阅读了《巴黎圣母院》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一系列相关的作品。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有关。
2020-10-27更新 | 2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判断题专项训练:必修3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没有原始的中文记录本,现在能够看到的有英、俄两种文本。俄文本由共产国际代表记录,见于共产国际保存的档案。英文本是一大代表陈公博(后来在抗战期间做了汉奸)于192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作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收录。怎样确定这两个文本的可信性,小组同学有如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英、俄两个文本可对照看,内容矛盾则存疑
②陈公博抗战时期出卖祖国,他的记录不可信
③英文版是为写论文服务的,动机不纯不可信
④英、俄两个文本可对照看,内容一致则可信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