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外各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击一反应”模式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是对外部冲击的一种回应。有人据此图示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见图)。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三百年间没有严重的政治动乱,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也没有出现过真正以武力为手段的政治斗……有人说,这是因为英国得到了起稳定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同意这种说法,但问题是超稳定结构的关键在于它能不断得适应新的变动,在变动尚不足以大到引起突变时,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消化了这些变动,使他们成为结构新的组成部分。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能理解英国何以走上一条渐进改革的路。

——据《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再认识》

材料三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不外乎“权力”和“权利”这两个问题,而所谓美国宪政的实践也就同时包含了至少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关于“权力”(包括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建构与运用,另一个是关于“权利”(公民的个人和集体权利)的建构、享有与保护,也就是说,有“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两条主线。并不止于此。“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并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直线,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也不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也许可以被称作“共生”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激励,又相互制约。

——据《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参照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冲击-反应”模式出发,阐述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英国政治结构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浙进改革中的表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两条主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宪政实践中有何体现?
(4)各国国情不同,宪政建设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请以德国的宪政建设为例进行说明。
2021-08-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交通工具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富尔顿设计制造的轮船


图三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图四上海开通电车经过南京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及原因。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



(2)很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汽车制造和桥梁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火车、汽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等等。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电车刚在天津开通时,人们出于好奇心,纷纷围观,追随车辆,小孩在铁轨上掷扔石子,甚至有人攀拉电车。当局发布告示,要求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对乘坐电车也有规定,诸如“车上不许吐痰”,“车上不准带犬及各种畜生”等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交通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认识。
2022-08-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交通工具

3 . 材料: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箭头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英国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英国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2.图中历史信息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殖民扩张C.资产阶级革命D.工业革命
3.这一时期,英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工厂布局突破了河流的限制②工业生产由分散趋于集中
③机器制造业成为新工业部门④交通运输业得以迅速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2-03-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1)材料一所示的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图中所示的中原汉族为什么迁往江南?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 1000 户以上的大镇多分布于苏 、松、太、常、杭、嘉、湖一带,其中 太湖周边的苏州与浙西各地不乏 10000 户以上的巨镇。到万历以后,市镇总数不下 200 个,这 些市镇之间的间距以 12 里至 36 里为较常见的模式,形成各市镇平均距离约 10 多里路的水乡 市场网络体系,小农赶集一般半日可以往返。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 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棉花和棉 织、蚕桑和丝织、米粮等专业市镇。

——摘编自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材料二   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开始,许多城市的经济逐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大多数农民从 农村流向城市后也从事工商业和其它行业并成为城市居民。在近代城市中聚集了各种社团 以及工商、金融、科学、文化、教育、新闻等机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 务的中心。为此许多城市开始制定城市交通卫生、市政管理等法规,建立了城市治安、消防、 警署、医院等机构。在城市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人口简单仅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

——摘编自张转玲《论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材料三   1949—2009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9》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简析其原因。
2021-06-0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