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材料二   1929年《考试法》规定的参加高等考试应试人需具有资格(部分)

序号资格要求(满足任一条件即可)效果
1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19311948年,取录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2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
3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
4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
5女子(有相关证书或审查及格)可以参加考试(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

——以上材料都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帝。有人认为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年青时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近代理学家曾国藩说到:“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唐太宗诞号文皇帝),宋之仁宗,元之世租,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摘编自(中国史上十大开疆拓土的皇帝》


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两位君主的认识。(要求: 表述成文,史实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同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指出二者的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朱熹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