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相同。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摘编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分析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民主制有何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三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4 . 材料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议会策划宫廷政变,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并于1689年被迫签署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和平时期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的权利;议员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应定期召开议会等。《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它的制定标志着具有近代意义的英国宪法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宗传军《英国宪法形成过程》

材料二 德国的统一使新宪法的制定和推行成为可能。1871年4月,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根据宪法,帝国的主权属于各邦的代表,由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重要的机构,掌握国家权力。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扞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皇帝还有召集立法机构或宣布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帝国议会是人民的代表机构,但实际权力很小。它没有一个对它负责的政府,所以有人说帝国议会只能发表“独白”。

——摘编自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

材料三 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关议会规定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2020-01-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材料二   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反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


——摘编自王磊《浅谈清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节编)

时间名称主要内容
193944《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
194031《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做出了具体安排
1943319《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垦荒和帮扶做出了规定
1945328《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做出了规定

——摘编自李南《陕甘宁边区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所颁布法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举措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元始二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皇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熙五年,名将皇甫规率领军队征讨陇右地区,军中不幸发生疫病,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这里的“庵庐”指的就是军队建立的临时性隔离医院。除了隔离之外,两汉时期的医家也总结了一些治疗疾病的药方。

——摘编自邓铁涛主编《中国防疫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较为积极的政策,不过到了清代,国家政策逐渐转向消极,江南地区大多数明初建成的忠民药局多废而不用。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采取设局延医诊治、制送药九、掩埋尸体、隔离病人、加强卫生管理等疾疫救疗措施。而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则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瘟疫救治,除了临时性的瘟疫教疗,社会还常常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救疗活动。嘉道以后,江南日常救疗设施数量激增,并由纯粹的慈善机构逐步向经常、普遍的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演进。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当时的人还丰富与发展了“卫生”一词的含义。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的防疫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瘟疫救疗的特点。
2021-01-15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8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刚领》,吸纳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界人士提出的联合世界各国共同抗日的主张。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争取英国、美国支援抗日战争,争取苏联物质援助对日作战。日本占领海南岛后,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向英、美提出合作方案。19409月,三国同盟建立,中国政府又不失时机提出以中、美、英三国结盟来对抗日本。蒋介石接见英、美大使,面交三国进行经济、军事合作的方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上午,中国决定对日宣战,在宣战以前,通知了美、英、苏联,并征询其态度……1942年元旦,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关培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所做的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意义及历史启示。
2020-12-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1821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始建议创办邮政。1878年,始于北京、天津等地先后设送信官局,以赫德主其事。1890年,各通商口岸继续将邮局推广,其办法是以每一海关区域作一邮务区域,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面临着新形势下社会大众迸发出的巨大用邮需求。邮电部认识到,中国邮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1979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1981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组建了16个跨省干线车队,新辟邮路37条,月增运力13万袋……此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19801984年,分别开办了国际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储业务。

——摘编自朱晓东《中国邮政跨越时空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020-12-16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10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新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