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6 道试题
1 . 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的数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年份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国家管理人体物商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1978年81.3%95.7%97.2%
1998年7.6%6.1%8.3%

A.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B.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
C.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1910年代日本棉纱对华出口情况示意图


——据森时彦《1910年代的中国市场与日本棉纺织工业》

材料二   如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胶州海关洋货直接进口情况简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国别

1921年

1922年

1931年

日本

30.00

39.07

40.50

美国

2.70

5.59

14.55

英国

1.48

2.45

8.52

——据茅家琪《中国旧海关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棉纱对华出口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1915—1920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3 . 如图数据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就B.中国入世冲击居民消费结构
C.改革开放助推消费水平提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020-06-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以“善淤(积)、善决(口)、善改道”闻名于世。黄河每泛滥一次,“浸禾稼”“没民田”“毁庐舍”“漂人畜”,直接威胁中原统治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商代频繁迁都,多与黄河洪水泛滥有关。秦统一后,“决通川防”,使黄河下游河道、堤防归于统一。此后,黄河下游河道在两岸堤防的约束下,泥沙淤积严重,洪水决溢之害不绝于书。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据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等

材料二   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党中央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治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大量资金,按照“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调动人民积极性,协调上、中、下游利益矛盾,一方面复堤防患,一方面兴修农田水利,引黄灌溉。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胜利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黄河治本的条件逐渐成熟。党中央组织科技人员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工作,规划兴修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说明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5 .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国际数据公司通过对全球各类数据和信息的产生、捕获、利用的地点进行分析,描绘了一幅有关数据处理的地理分布图(如图)这表明当今

有关数据处理的地理分布图
A.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B.中美在科技领域争夺主导权
C.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D.大数据时代加剧了两极对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7 . 下表所示为1982—1990年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综合分析可知,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20-05-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8 . 观察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B.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客观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2020-07-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0-07-08更新 | 4371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二真题历史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这说明,我国
A.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B.工业强国地位已经确立
C.综合国力开始不断提升D.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