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时间(年)历史事件
1785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41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8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4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6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
186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867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1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1879易卜生发表剧本《玩偶之家》

选取表中相关联的三个信息(写出序号即可)凝练一个主题,并对其加以阐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燕然勒功”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1)指出上述三段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
3 .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把中国和西方的光学知识系统化,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之后的成像原理,进而阐明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后来他又著文说明蒸汽轮船的结构原理,并附有详细的图样。据此可知
A.中国放弃“华夷观念”B.传统科技向近代的迈进
C.“西学东渐”由此开始D.士人群体关注自然科学
2021-04-12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伯渠铜像
林伯渠(1886—1960)生于湖南临澧,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1921年1月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他参加过南昌起义、长征等。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49年9月任新政协筹备会代理秘书长。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铜像矗立在三级台阶上,代表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整理自林伯渠故居相关文字介绍等

材料二   早在大革命时期,林伯渠已经是国民党中常委,很有声望了,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他严格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对党组织所布置的任务,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努力去完成。当时他每月工资300余元,很大部分都交了党费。主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期间,他积极培育延安作风,在日记中写道“一、遵守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的进行监督。四、坚持马列主义教育”。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林伯渠又为自己拟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入城守则》:不做旧诗;不持手杖;不吸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每天挤时间散步;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六条“守则”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王相坤《从国民党中常委到新中国开国大典主持人》等


(1)毛泽东曾评价林伯渠:“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结合材料及所学,对此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概括林伯渠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2021-04-1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但康有为是否向都察院递交了“万言书”,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材料,据此可知
出处材料
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
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
《公车上书记》
是夕,议者既归散,则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议遂中寝,惜哉惜哉。
台湾学者黄彰健
《戊戌变法史研究》
李鸿章写的《中日和约合议已成折》是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批准,初九才正式盖玉玺。而且在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代递了反对与日讲和的上奏十五件。所以说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并没有拒收呈文,康有为所说上书被拒是不符合史实的。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史学家的文章具有权威性
C.时人的评述可信度更高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A.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奉行严刑峻法
C.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D.君主专制弱化
7 .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中深色地区为21世纪初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


(1)21世纪初发生冲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冲突的发生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多种因素相关。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地区发生冲突的历史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千余年来一直是传统文化士人的进身之途……。

晚清士人对科举制时有非议,但科举制的废除被提上改革的日程则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之中。虽然维新派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主张,但不久即因戊戌政变而事实上未付诸实施。庚子事变后,科举改革的讨论又热闹起来。1901年,朝廷发布废八股时文,改试策论及永久停止武科的上谕,但并未对文科的废止问题表示意见。1904年,张之洞上奏认为,举办“新政”两年来,学堂未兴,是由于科举未停,主张分科递减科举,给一段过渡时期,使科举学堂归于一途。上奏得到批准。

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认为,科举已成新学的障碍,十年三科递减科举中额的方法已是缓不济急,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这个奏折得到谕旨的批准:“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科举制度的兴衰。
2021-04-07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下列关于19—20世纪的美术作品及时代背景,对应正确的是
A.战争创伤心灵,展现迷茫反叛——《自由引导人民》B.逃避理性王国,寻找精神寄托——《拿破仑加冕》
C.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出·印象》D.社会急剧变化,时代英雄辈出——《格尔尼卡》
2021-04-07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茶叶初进英格兰时,有时被奉为治病良方,有时又被贬为奢侈之物。1650年,茶叶价格根据质量不同为每磅6—10英镑,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最后,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茶叶消费达到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贵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