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安是两汉至隋唐时期建都最多的城市。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本欲建都洛阳,娄敬言之日:“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觴(xi部队)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刘邦遂决定建都于长安。西汉以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及隋唐均在此定都。


——摘编自何冯恩《两汉至隋唐都城变迁研究》

材料二

元朝末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大军攻克集庆,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
洪武年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宣告“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洪武十一年(1378),再改北京为开封府,南京为京师,南京正式确立国都地位。但明太祖对定都南京并不满意。晚年时期,他感叹道:“本欲迁都。今朕年老,……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永乐年间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召集群臣讨论迁都之事,群臣认为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成祖诏告天下:“继承大宝,统驭万方。”

——据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代北京鼎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隋唐时期多数政权建都于长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定都南京的利弊,并分析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都城选址的认识。
2022-02-03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重庆作为长江流域贸易往来的转运中心,一直承担着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粮、棉、糖、盐等物资转运到长江中下游的任务。为了便于木筏停靠,在一些沿江开阔地形成了早期码头。重庆开埠后,洋货进口总值从1875年的15600国币增加到1945年的29551000国币,土货出口如猪秦、药材、蚕丝等占主导地位。民国建立后,新建了储奇门、金紫门等新型码头以供轮船运输。为方便停泊和微博装卸运输,一些码头开始分工,如菜园坝码头主要运输粮食,临江门码头主要运输糖类。在"实业救国"的感召下,实业家卢作孚创办民生轮船公司,在川江航线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材料二 码头工人的豪爽、粗犷、江湖气和移民文化、商业文化的碰撞,催生出了与众不同的重庆码头文化。抗战爆发后,不计其数的抗战物资和抗日将士从重庆码头出发,运往各个战区。同时,近80万外省人口也从码头上岸,逐渐融入重庆生活,其中不乏张恨水、老舍等文学大家。原本擅长描写才子佳人的张恨水创作出了不少带有侠义气、烟火气的作品,视野更加广阔,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中对北京市民文化的审视和对创作素材的扩充,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对重庆本土码头文化的观察和反思。

——摘编自《重庆码头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开埠前后码头航运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重庆码头文化历史价值的认识。
3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政策一付诸实施,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也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然而,要我们自己去适应政策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很痛苦。”

——陆南泉、姜长斌、徐奎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材料二   苏联外交官亚历山大于1930年返回莫斯科,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大街上一片灰暗,餐馆和咖啡馆逐一消失,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除了纸箱和食品罐头,橱窗内什么也没有。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其质量真是难以形容,我身上的巴黎西装让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描述赫鲁晓夫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在民生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恭亲王奕䜣等奏请筹办洋务,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危局,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科学技术传播和各类近代企业陆续兴办的过程。然而,总的来说,当时的清皇朝并没有明确的近代化意向。事实上,甲午战前洋务企业的开办,新式军队的建立以及绝大多数新式学校的创办,大都是得之于地方督抚。而且,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非常落后,兴办近代企业,势必要依赖外国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乃至技术人员和信贷资金。一些洋务派官僚又不思振作,甘愿听任外国人的摆布。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组织和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8年),国立机械研究所等。俾斯麦本人对当时的尖端科技“电的进军”的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却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德国人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促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起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德两国现代化起步的认识。
2021-08-05更新 | 41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被称为“大瘟疫”、“大死亡”、人类只有通过祈祷和并悔才能获得救赎。一种说法认为土星、木星和火星会合,造成了“空气中毒害心脏和肺部的物质产生,并四处传染”。另一种说法是欧亚大陆遭受了一系列的地震,使得地心周围的毒气释放到地表,造成瘟疫的传播。有人将黑死病归咎为犹太人向公共水井中投毒;所有人都相信是人类自身的罪孽引来了上帝的愤怒,更有一些编年史作者声称“黑死病不是瘟疫,而是上帝的天谴”。

——摘编自《黑死病社会历程变迁》等

材料二 伴随着黑死病夹带的人口死亡,劳动力价格上涨,这加重了庄园经营的困难。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人,而这种“人的发现”对文艺复兴运动也起到了巨大的堆动作用,并由此刺激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

1348年,欧洲一些地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批卫生局,医学变得专业化,医院从负责隔离到负责治愈。人们在同大瘟疫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着防疫经验,从1348年到1500年间,有关这方面的主要出版物就有200多种。

——摘编自《黑死病与意识的觉醒》等


(1)指出材料一中时人对病因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黑死病肆虐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文是国家政务活动中产生并使用的文字材料,殷前称书契,周称官书,春秋、战国及秦统称书,汉以后称文书。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的形6张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行书律》规定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传递的行为给予惩罚,以保障其机密性与及时性。从里耶秦简来看,当时公文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公文的书写也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同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书府,以保管政府机构之间往来的公文。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陈治国《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等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底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号召把陕甘宁边区建成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不仅要在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而且要把公文规范化管理做成楷模。当时,边区政府使用的公用文书有近20种,仅“令”就有命令、指令、训令、通令等。19409月,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制发了公文用纸样式。1942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签署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认真执行新公文程式”命令,交代清楚了推行中应考虑和注意的方面。194512月边区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制定了《公文处理办法》,就收文、发文、处理、归档、借阅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公文类别分为主要的公文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及呈文,辅助的公文为报告、通知、指示信、签条、快邮代电。各种公文形式上一律使用直起法,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在注意事项中强调了公文的一事一议原则。

——摘编自田惠琴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新公文程式的特点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公文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公文制度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公文制度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律疏议》凡十二篇计五百零二条,篇目如下: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中户婚篇内容节选如下:

157.诸养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徒二年。若自生子及本生无子,欲还者,听之。

【疏】议曰:依户令:“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相当者。”既蒙收养,而辄舍去,徒二年。若所养父母自生子及本生父母无子,欲还本生者,并听。即两家并皆无子,去住亦任其情。若养处自生子及虽无子,不愿留养,欲遣还本生者,任其所养父母。……

158.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嫡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

【疏】议曰: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

159.诸养杂户男为子孙者,徒一年半;养女,杖一百。官户,各加一等。与者,亦如之

【疏】议曰:杂户者,前代犯罪没官,散配诸司驱使,亦附州县户贯,赋役不同白丁。……

——摘编自【唐】长孙无忌等编《唐律疏议》


(1)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律疏议》进行评价。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法律的认识。
2021-08-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诞生之初,基督教文化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伦理基础。在与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亚非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标榜“进步”与“自由”的文明标准开始进入国际法。按这一标准,西方国家是优越“文明”的代表,其他地区是“半文明”、“野蛮”的状态。主权原则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要素,主权只适用于文明国家之间,“文明标准”成为判断国家是否为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或者合格成员的国际规范。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迎合西方“文明”标准,打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清代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日本与西方国家一道掌握了评判是非的话语权,中国由此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尽管国际社会并不存在统一的文明概念,文明、半开化、野蛮这些说法却被世界人民所公认,一个由西方“文明国家”主导的不平等国际体系建构起来。

——摘编自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认可。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文明标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2021-05-11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