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五四运动后,朱近之等五名重庆学生曾汇款到上海选购了《新青年》《新潮》《新教育》等十多种进步杂志。一些学生还组织起"新知识读书会"、"青年读书会"等小团体。材料突出表明
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性质B.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C.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D.近代民主革命的新趋势
2021-12-02更新 | 454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提取如表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3 .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
A.是为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
C.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D.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之后,秦将张仪修筑江州城。江州城空间狭小,随后又在其周边地区开拓出没有城墙的街市。蜀汉时代的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国江州太守李严搬迁城址并扩建规模。此时江州城规模约为2平方公里。而以李严江州大城为基础,历经南宋末年、明代初期以及清代末年的扩建,重庆城形成了南北两个府城,以及两江三岸多个居民聚居点。1898年,重庆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则使重庆城发展为一个拥有横跨两江的三个城区的港口城市,随着功能的改变,城市形态和空间发生很大转变。而二战期间,由于东部沿海工业和战略物资内迁,重庆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形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除了渝中半岛、江北和南岸沿江地区,沙坪坝、大坪、九龙坡和北碚地区也得到很好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因为工业再次内迁,重庆城市形态再次飞跃发展,九龙坡和大坪地区得到大力发展。自1997年直辖之后,江北渝北以及南岸地区则慢慢发展为可以和整个渝中大半岛并驾齐驱的城市组团。

——摘编自《重庆城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地图识语:“重庆市昔为我国西南第一大商埠,今称陪都,屹立于嘉陵江入长江之口,三面环水状若半岛,水陆交通,均称便利,自国府迁都于此,商贾荟萃,人口激增逾百万,市区亦随之扩大,亚定壁山、北码间为迁建区,昔之穷乡僻壤,一变而为机关、学校、工厂等集合地,四郊富名胜古迹,巴山蜀水,早见昔贤吟咏传记中,兹志其较著者如次。诸如:南温泉、北温泉、缙云山、复兴关。”

——《重庆街道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重庆城市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重庆市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重庆市街道详图》的史料价值。
2021-09-2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加强
C.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D.儒学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6 . 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A.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B.放弃了集体安全原则
C.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2022-01-08更新 | 686次组卷 | 2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秦朝统一,版图扩大,使中国人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发展处于低值期
③辽宋夏金时期,户籍混乱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数字误差较大
④明清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促使实际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4-27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34次组卷 | 66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夏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规划礼制是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期,在举行朝议的“大朝”之外的宗庙和社坛则成了附属建筑。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极权政治体制趋势萌发B.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C.周天子权威性日益强化D.传统礼制影响深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