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即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即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付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图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军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宣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业出现新变化背景。
2022-07-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3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被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材料二   从“奇技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初,“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1)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偏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
5 . 下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据此可知
时间合计自耕农半佃农佃农
1912年100492328
1931年100462331
1936年100462430
1947年100422533

A.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2023-12-08更新 | 301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023-02-23更新 | 362次组卷 | 43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材料二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暑,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哪些改革?
(2)材料二中的军机处设置于哪一个朝代?根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大臣这一官职的主要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2-07-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理科)
9 . 近年来,在欧洲多国,反对现行移民政策、敌视欧洲一体化、批评欧元体质、反对财政紧缩等被传统政治力量视作离经叛道的主张……迎合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诉求,帮助打着上诉旗号的政党在大选中取得“显著的成功”上述民粹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发展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对欧洲冲击逐渐加大B.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体化的障碍
C.欧洲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欧洲各国社会分裂现象日趋加剧
2022-03-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10 . 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富,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社会经济新景象”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流传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