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896 道试题
1 . 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全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上述措施反映了(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B.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
C.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024-02-11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情色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央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 100 多种,猛增至近500 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7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的“一次重要亮相”。这次“亮相”(     
A.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B.推动了中国三线建设
C.促成了中法正式建交D.缓解了中国外交困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前631年鲁僖公参加了有周卿士王子虎、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等参加的盟会,《春秋》记载了此事,但是不书这些卿士之名,《左传》阐释其意蕴谓,“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体制得到强化B.诸侯国君权威加强
C.宗法制度走向成熟D.礼乐文化仍被认同
5 . 19世纪,美国总统杰斐逊宣扬“平民政治说”和“官职轮换说”。他认为政府工作很简单,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可以胜任,因此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就应该将政府职位授予本党人士。这种认知客观上(     
A.导致了政局不稳以及政治动荡B.造成政党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
C.有利于打破政府的贵族化传统D.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稳定性
6 . 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

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

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

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原因。
7 .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的原因是(     
A.国家间利益的相互协调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发展完善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最初只限于咨询、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一般由贵族充任。但公元前312年的《奥威尼法》规定:负责选任的监察官得宣誓把“各种高级官吏中最优秀的人物选入元老院”,还规定每5年重新审查一次元老院的名单,依法吐故纳新。这一变化(     
A.使元老院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有利于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C.导致了监察官员的大权独揽D.扩大了罗马公民的选举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发现,宋朝135名宰相中,111名都是进士出身,少数通过资荫、摄官、举荐等途径入仕。“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这体现了宋朝(     
A.社会流动的增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门第观念的流行D.科举制度的衰落
10 . 茶马交易在唐代是一种商业贸易活动,但是到了北宋,茶马交易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宋朝设置了专门的茶马司,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宋朝茶马互市(     
A.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B.推动了边境互市规模的扩大
C.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D.消除了游牧农耕文明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