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于1520年发布了《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这本小册子首先是一份重要的神学论文,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无情粮笞。在这本小册子中,路德使用了神学意义上的概念:罗马党徒。这个词在德国人和罗马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路德指出,罗马党徒在身边建筑了三堵墙以保卫自己。第一堵墙,他们用法令宣称世俗权威无其干涉他们,因为精神权威高于世俗。第二堵墙,他们说只有教皇能够解释圣经,以此来瓦实呈经。第三堵墙,他们说除了教皇没有人能够-召公议会。路德要做的就是摧毁这三堵墙,为德意志民族鸣不平人但是路德对试图以民族统一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分裂的行动并不支持,对德意志分裂的现状是宠全接受的。

——摘编自徐乐天《路德宗教改革与德意志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12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虹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名统一。”该月底,他又在致喀尔沁亲王等蒙古王公的电文中再次遍告海内:“今全国同胞……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共享人类之自由。宽之政体虽更,国犹是国。”同年9月,他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以后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之大国”。

——摘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为摧毁“三堵墙”提出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的民族观,分析马丁路德民族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民族观的历史作用。
2021-07-0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西方城市化

在西方,大工业造成了近代大城市、新城市的产生,其主流是工业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诞生了近代城市规划。英国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其标志着近代城市规划的兴起。自此,中央政府通过立法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在必要时予以强制执行,地方政府则在相关法案授权和中央财政支持下开展城市规划实践。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商人来华、农民进城经商的城市化,其主流是商业城市,并仅限于几个开埠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即使有工业带来的城市化,也仅限于外资工业、军事工业。与西方的新城市开发规划比较,中国即使同一城市的新市区规划也互不相干,无城市的整体性可言。无论是欧美人租界、还是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以及中国人的商埠区(济南市)、新市中心区(上海市)规划建设,虽然具有不同形式和表达方式,但都体现出各自心目中的政治意图和对欧美城市意象的追求及向往,包括古典的、近代的、殖民式的等。

——摘编自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城市化所折射出的中、西时代特征。要求:依据材料和题目要求提出一个论点,依据论点进行论述(分别概括近代中、西城市化的特点,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廷枢在筹备开平煤矿时说:夫取天地之利,济民生日用之需,寰中之宝藏已兴,海外之漏卮渐塞,诚属富强要术。(下图为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股票。图中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札饬筹办等因在案。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八十万两,分作八千股,每股津平宝纹银一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俟见煤铁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并给股折……。”)


材料二   官僚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包括一般的政府办事人员。官僚资本是官僚与财产的结合。在这些企业中,政府的利益和财产已经同官僚私人的利益混为一谈,难以区分。民国时期的官僚资本,除了政府高级官员本人直接从事或投资企业之外,他们本身不直接出面,而以其亲属投资举办公司即所谓“裙带资本”,由于权势与财势紧密结合,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王建朗、黄志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开平矿务局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给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类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指出官僚资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主要表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末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食品日用化学品药品文体用品
“自行车”牌面粉“和合”牌香粉“科发”牌药品“飞艇”牌纸张
“兵船”牌面粉“双妹”牌雪花膏“中西”牌药品“商字”牌图书和印刷品
“双喜”牌罐头食品“凤凰”牌洋烛“涵春”牌中成药
“金叶”牌茶叶
“新字”牌茶叶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材料二   民国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纺织品食品日用化学品药品五金电器产品文体用品
“人钟”牌棉纱“福字”牌罐头“雅霜”牌雪花膏“地球”牌药品“美华利”牌时钟“中华”牌书籍用品
孔雀图”牌印染布“生字”牌糕点“金钟”牌香亚玉兰霜“唐拾义”牌药品“华生”牌电扇“雄鸡”牌唱片
“华字”牌丝绸“双龙”牌茶叶“双斧”牌油漆“龙虎”牌人丹“三胜”牌搪瓷制品“胜利”牌球类产品
“孔雀”牌丝织品“长城”牌卷烟“飞虎”牌油漆
“鹿头”牌针织内衣“宝塔”牌火柴
“鸿翔”牌时装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品牌与清朝末年相比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当时我国民族工业有何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3)以上海民族工业品牌为例,你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76年1月24日-138年7月10日,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间,邀请法学家对罗马法进行了改革,重组罗马社会的规则即罗马法,以重建帝国安全保障体系。以下是学者们明确指出为哈德良时代制定的法律:

一、……

二、对故意杀人、过失杀人以及正当防卫杀人实施区别对待。

三、被判处死刑或流放的人,按照之前的规定,其资产全部充公进入国库。新的罗马法规定,留下其总资产的十二分之一给他的家人。

四、明确遗产继承权。罗马人很早就承认私有财产权,哈德良制定的法律还规定,不得接受不相识之人赠与的遗产,不得接受有子女的熟人赠与的遗产。还有一条法律规定,父亲死后11个月出生的孩子有要求继承遗产的权利。

五、士兵服役期间不得结婚。在其服役期间出生的孩子只能算庶出。但是,这个庶出的孩子也为家庭一员,享有遗产继承权。

六、对于攻击并掠夺因船只遇险游到岸边的落难者的人,之前的法律通常不加以追究。新法规定,对于这种行为,按盗窃行为严加惩处。

七、严禁对孕期女性进行处罚。

八、关于奴隶,新法规定,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严禁主人滥杀奴隶或割除其身体的任何部位;禁止主人动用私刑。若有必要应该提起诉讼,交给法庭裁决。

严禁在家设置禁闭奴隶或其他用人的设施。

——摘编自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哈德良时代改革法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法律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1-09-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天下”一词的记载,周朝时把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内称为“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赋予“天下”以道德内涵。秦汉之前,“国家”一词主要是指天子之 国或诸侯之国;从秦汉起一直到清朝后期,“国家”一般多指封建王朝或代表王朝的中央政府。这 种传统的“天下观”包含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意涵,其核心内容是,中央王朝是礼仪之邦,周边的少数民族区域是蛮夷之地,居于文明中央的王朝对四夷有文明教化的责任,体现出 一定的等级和尊卑思想。这种天下观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而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或接受,是 以华夏文明教化四夷、以德服人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就其宪法义理上看,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原则。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着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政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选自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明洁《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简述该诏书发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这场“不流血的革命”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佐说:“在1688年,英国达到了它在1640年所定下的目标,它放弃了革命的任务,而代之以自由。”自“光荣革命”后,英国再未发生暴力革命或武装政变,一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国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而代表社会各阶层的议会的权力则不断上升。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的议会改革,主要内容是选举制度,最核心的是选举权。围绕着选举权,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力量、两大政党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辩论和斗争。英国民主化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主运动领袖人物,政治的主导者仍然是传统的领导人。这正是因为,英国的统治阶层与民主化基本同步。

——摘编自李济时《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方式与条件研究》

材料二   1688年政变后,资产阶级不但将上院保存了下来,而且赋予它在国会中相当大的权力。从威廉三世起,英国国王虽已置身于一种与往昔专制制度不同的政权结构之中,要按国会的法令办事,但仍然是终身的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他们尽可能地为封建地主谋利益。……1832年议会改革以前,英国的资本主义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其下院议员还是一直沿用中世纪的选区划分和旧的选举法选举产生,他们对选民有很多的条件限制。

——摘编自潘香华、陈利今《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英国代议制形成、发展、完善的历程及这一历程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代议制政体建立的意义和局限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元璋的选才用人思想

史料来源
材德俱优者,上也;材不及德者,其次也;材有余而德不足,又其次也。《朱元璋系年要录·洪武三十一年》
(若)必举世族,则有志者不得上达者多矣。《明太祖实录》
国家用人惟才是举,使苟贤无间于疏远,使不肖何恤于亲昵。《明太祖实录》
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皆吾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全明文·大赦天下诏》
资格者,为常流设耳。若有贤材,岂拘常例。《朱元璋系年要录·洪武十一年》
盖闻上世帝王创业之际,用武以安天下;守成之时,讲武以威天下,至于经纶抚治,则在文臣,二者不可偏用也。《朱元璋系年要录·至正二十七年》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朱元璋选才用人思想的特点(至少3点)。
(2)请围绕“选才用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中外历史上的相关事例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8-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经左右中国政治四五百年的士族势力,至唐代“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扫荡以后,终于走上了末路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恰恰需要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既要防止武人擅权,也不允许再有世家大族操纵朝政的局面出现。加之,他深深懂得“宰相须用读书人”的道理。因此,对唐以来带有严重察举制残余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太宗、真宗两朝以后,北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成。对此,欧阳修大加称赞,他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吏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何忠礼《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1-09-24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