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尊儒的根本原因与具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对传统儒学有何新发展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对个人乃至民族品质“影响至深至巨”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内容出处
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15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现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蔡和森《社会进化史》
(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倒不如把原书的书名,改为《西洋史大纲》较为近于实际张闻天《〈西洋史大纲〉译序》
A.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B.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
C.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D.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命题者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5 .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关于郡县制的三次争论高潮的基本概况
唐朝朱敬则:“高下在心,天下制在一人”
柳宗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失也”
明末一清中叶顾炎武:“方今郡县之弊已极……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戊戌变法以来章太炎:“民国成立,首在规定政权,必中央之权略重,地方之权略轻”
梁启超:“效瑞士之制,自分为数小邦,据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同一时期评价基本趋同B.随社会环境和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C.时间愈后评价愈加准确D.都只关注利弊但未提出处理方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2017-08-04更新 | 156次组卷 | 15卷引用: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9 . 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  )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殷商迄于春秋列国,当时天子之相,诸侯之卿,名虽为文臣,实际都是武将。《左传》提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代不少官如侍中、尚书、博士、郎、谒者等,他们的长官都称“仆射”,这是因为“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掌事,故日仆射”。后汉大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拿笔杆子的文官)安足用哉!”汉高祖刘邦以马上得天下而轻儒,谋臣告诉他:“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宋史学家范晔说:“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守文之徒,盛于时矣。”唐宋以后,不少武将是风流儒帅。宋太祖曾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宋代的枢密使一般由文臣担任,确立了文尊武卑的等级制。

——摘编自李绍平《中国古代官制的因革与发展》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