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波烈是近代法国服装设计师,他的设计再不需要让腰际承受钢丝架的重量,也使紧裹腰身的着法变得不再必要,波烈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近乎古希腊一种宽大的“希顿”装那样,修长的线条与优美的裥褶,给人爽心悦目之感。由此可知,其设计(     
A.符合传统观念的要求B.吸收了东方剪裁艺术
C.解放了西方妇女身体D.影响了西方流行服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
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
3 . 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
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
2022-10-06更新 | 1040次组卷 | 26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     
A.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
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
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工作
5 . 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僚机构形成
B《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统治者秉承民本思想,治理国家
C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面(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的青铜镰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D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遗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戊戌变法时激烈批判科举的梁启超,在1910年游历欧美后却说:“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其“科举观”改变是因为他关注到(     
①清末新政改善了科举制的弊端       ②皇帝的选官和用人权得到加强
③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借鉴科举       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7 . 《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2022-05-16更新 | 924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

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很大,但其中仍存在着共性。

材料一   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它怒目圆睁,透着威严,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汉代司法官员头上带的法冠就叫“獬豸冠”,清朝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所穿的补服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

中世纪以来,在西方法院的大门外,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这位女神的造型实际是混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诸位正义女神的形象,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彭丽《蒙目女神与独角兽一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二   中华法系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特色鲜明。从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都以刑法为主,兼有行政和诉讼等诸方面的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一直是古代法律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刘艺工《试论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共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2022-05-09更新 | 671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砥砺前行。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文化的核心变为
A.传统儒学的发展与复兴B.提倡民主与科学
C.向西方学习和救亡图存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0 . 《大宪章》第十四条规定,国王征收协助金与盾牌钱,需在至少四十天前,将有关令状送达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伯爵与男爵,指明时间与地点召集会议,以期获得“王国的共同意见”。以上条款
A.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形成B.促进英国普通法逐步形成
C.标志着议会君主制的建立D.对国王征税权力做出限制
2022-02-13更新 | 601次组卷 | 1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