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新中国国家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思想和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见下表。

时期主要论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中国联合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初至中共十二大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是人类事务中的普遍现象;防范苏联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经济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运用多种手段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中共十二大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海湾战争至今1999年江泽民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战争与当代国际安全》


结合所学,试选取表格所列任一时期或多个时期,以"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 . 民族交融

材料

夏、商、周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逐渐育成了汉民族的实体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匈奴人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民族出现大杂居、大融合,汉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核心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中有不少各民族的混血,这决定了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更为包容开放……唐朝实际上是各民族参予的政权,出现了“四夷宾服”的盛世。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元朝空前的统一,打破了分裂割据时期的此疆彼界,将各民族置于一个大熔炉中,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明、清时期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汉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上述表格内容进行解读。
2023-01-13更新 | 49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列表格反映了晚清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例。通过表格可以看出(       
晚清国民生产总值约33.38亿两白银
其中来自农业生产部门约占75%~80%
其中政府财政收入总额约2.5亿两白银
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约1亿两白银
A.传统经济结构阻碍近代化进程B.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趋于瓦解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深
5 . 中国近代若干工矿企业雇佣工人人数排名统计表如下:
企业名称记载工人人数的年份工人人数
开平煤矿18893000
汉阳铁厂18913000
湖北织布局18932000~3000
天津机器局1884约2000
福州船政局18742000
………………
继昌隆缫丝厂1873600~700
上海坤记丝厂1884500
上海正和丝厂1894400

表格表明,晚清时期
A.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增强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C.工人阶级分布相对集中D.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改变
2022-03-28更新 | 331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移民政策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8世纪末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移民归化法》规定新移民成为美国公民的条件是;住满一定的年限符合道德标准,通过基本英语考试,证明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起码的了解。之后,美国又通过了《国籍法》《外侨法》《处置煽动叛乱法》等,对后来的移民加以限制。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后,美国正值工业化的高潮,急需各种劳动力和人才,为此,1864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鼓励移民转为限制和排斥移民。1882年美国正式通过《排华法案》在此之后,又通过了一系列限制移民法。
20世纪中期美国移民法中吸收了《麦卡伦国内安全法》的部分内容,把“参加过共产党”与恐怖主义和其他各种非法犯罪行为并列为禁止入境的情况。
20世纪末美国国会又提出了新的移民法案,其精神除原有的优先照顾家庭团聚外,更加突出人才和财产,并且规定了世界各地区的不同限额,明显地偏向欧洲白人而企图限制亚洲人和南美人。
阅读表格,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一览表(部分)

时间交换单位名称时间交换单位名称时间交换单位名称
1949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1952日本中国研究所1955苏联外文图书馆
苏联科学院图书馆蒙古国家图书馆土耳其国家图书馆
1950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越南国家图书馆菲律宾大学图书馆
1951列宁格勒大学图书馆1954剑桥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朝鲜人民大学习堂1956民主德国卡尔马克思市图书馆
民主德国国家图书馆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图书馆美国佐治亚大学图书馆
波兰国家图书馆日本津村研究所法国吉美博物馆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图书馆格鲁吉亚科学院图书馆美国犹他大学图书馆

   ——摘编自李伟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的国际交换》


就表格整体信息或任意一点信息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12-02更新 | 619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部分文献资料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       
文献内容
《搜神记》羌煮(涮羊肉)、貊炙(烤全羊),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梦溪笔谈》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长筒靴),有蹀躞带(能挂载小物品的衣带),皆胡服也
《旧唐书》(松赞干布)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自亦释毡袋,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A.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B.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C.“大一统”思想的强化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距今年代发现地点所属流域
巫山人约200万年重庆巫山长江
元谋大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
蓝田人约115万年—65万年陕西蓝田黄河
北京人约70万年—23万年北京周口店海河
金牛山人约26万年辽宁营口辽河
A.中原核心、兼容并蓄B.本土特色、多元并进
C.源远流长、万姓同宗D.一体多元、区域互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中国古代某著作所记载的内容。由此可知,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类型

主要内容

数学

提出“会圆术”,即已知弓形的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问题

天文

翔实描绘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轨迹

科技发明

介绍了“活字印刷术”“团钢”“灌钢”等技术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梦溪笔谈》D.《授时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