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改汉姓”“定籍贯”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学者目前共查到128篇北魏元氏墓志,其中明确记载籍贯为洛阳的有108篇,籍贯缺失的墓志有17篇,另有3篇墓志籍贯不明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B.改汉姓巩固了拓跋氏的核心地位
C.籍贯缺失反映当时对门望不重视D.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
2 . 民族交融

材料

夏、商、周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逐渐育成了汉民族的实体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匈奴人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民族出现大杂居、大融合,汉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核心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中有不少各民族的混血,这决定了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更为包容开放……唐朝实际上是各民族参予的政权,出现了“四夷宾服”的盛世。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元朝空前的统一,打破了分裂割据时期的此疆彼界,将各民族置于一个大熔炉中,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明、清时期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汉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上述表格内容进行解读。
2023-01-13更新 | 49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中几位烈妇的事迹。

时间姓氏事迹
姚氏吴孟传妻。孟传早卒,无子。姚甫二十,泣经于榻,姑解之。叹曰:“吾犹见夫子之归土。”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启孟传墓合葬焉。知县胡方义表其门曰“贞烈”
王氏儒生方西抚妻。及笄于归,事舅姑以孝称。越数年,西抚卒,无子。王号泣自经,为姑阻。遂整衣入室,键户七日,不食死
杨氏郡庠生雷泽之生母也。乙酉城溃,氏携妇吴氏出逃于市。遇贼,强杨氏去。氏骂贼不绝口,赴烈焰中。媳见姑死,投焰救姑,亦蹈火死
吕氏贡生方都韩妻。事舅姑极孝。城溃之前一日,吕愿以死自誓。及韩救父,为贼所执,吕复挺身往救,因同遇害

——摘编自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10-15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中华大地北方南方出现了“极为不和谐”的画面,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大清王朝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东南互保和武昌首义的连锁反应看似不太相干,实则千丝万缕,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腐朽、落后事物必然走向灭亡B.新生、进步事物必然取得成功
C.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
5 . 下图所示为2015年国际移民有关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国际移民中女性大幅增加B.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C.国际移民有利于男女平等D.对劳动力的需求助推国际移民的发展
2022-07-18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人遵循“我写的东西是真实的”这样的记录人类活动的精神,他们发动了一场“知识革命”,以理性解释过去,对现象进行理解,追求历史的客观性。这反映了希腊史学注重
A.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B.歌颂英雄人物业绩
C.以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解读历史D.公正真实地记录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表3选自专家解读出的部分简牍内容。

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
简牍2记录12名成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他们屯戌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
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

——摘编自《里耶秦简:“复活”秦历史》等

材料二 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8 . 在鲜卑贵族仿学江南名士的过程中,北魏孝文帝改革集团的核心成员崔光将鲜卑贵族元显和视作名士,并按江南盛行的玄学观念予以期许。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北魏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民族交融加强
C.孝文帝渴望统一D.玄学成为正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租庸调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法。这种据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比衰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下列关于“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与均田制相辅相成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59岁的成年人
③“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④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如今,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计显示:2020年西藏自治区7.8%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国省区市的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7%,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说:“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旅游业的繁荣是支撑西藏高速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5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摘编自尕玛多吉、赵斌艺、陈慧娟《沧桑巨变再续辉煌》

材料二   在中央对西藏加大投资力度和财政扶持的同时,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亦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从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全国支援西藏的序幕,到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再到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全国支援西藏工作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5月,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户中央企业承担了援藏任务,先后选派6批共4742人进藏工作。各对口援藏单位前五批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全国各地援藏资金和项目则由第一批的4.8亿元、564个增加到第五批的4023亿元、1660个。

——摘编自贾立政《援藏解读中的三个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实现“沧桑巨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的积极作用。
2022-09-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