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材料   程懋筠(19001957),江西新建人,天资聪颖,自幼谙熟国学,尤其热衷京剧、古典文学。1918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声乐。1926年,回国后在江西省立师范学校、南昌一中等学校教授音乐。1928年,其应征作品被选为党歌。1937年,正式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歌。1933年,在南昌创办“音教会”,担任主任委员,组建合唱团,公开演出,号召民众团结抗日。19334月,创办《音乐教育》月刊,面向中小学教师,普及音乐知识,解决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抗战期间,组建“抗敌歌咏话剧团”等,发表抗日救亡作品,报道全国各地的救亡活动。此外,程懋筠先生还谱写了《中央大学校歌》《正气中学校歌》等众多校歌,1957年,病逝于南昌。

——摘编自何卓《程懋筠中国近代音乐之历史贡献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懋筠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懋筠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冷战时期,联合国展示其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海湾战争之后,联合国的任务突然成倍增加,联合国推动安理会成员尽可能达成共识而对外呈现出“和睦相处”的局面,这一时期否决票都很少见到。从19881月到199212月,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达到14次,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前所未有。与之同时,联合国在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也是空前的,一种强调多层次合作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机制在联合国初步形成。尽管冷战结束后的联合国作为一个由世界民族国家共同组成的国际组织,会员国的广泛化带来了利益和价值观的多样化,让美国对其控制往往力不从心,但联合国依然面临困境,联合国维持和平和执法职能混合,缺乏当事各方的充分同意,主要会员国承诺有限,尤其是在索马里和波斯尼亚局势变得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的期望显然超过了联合国的能力。在现实中,国际组织不可能对霸权国施加足够的压力。

——摘编自王煜《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联合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甲午战争失利,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转折点。相较于“专用西法”的日本军事的飞速发展而言,中国无疑已经落后了。迫于内外压力,1901年光绪帝下诏宣布:“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张之洞主张通过仿效开办军事学堂,大量培养中下级军官,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新式陆军之际,兴办起一系列随营武备学堂。这一时期的军事学堂结束了以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为了统一各学堂的学制和教学,清廷开始着手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摘编自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君武(1881717日-19408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少年时深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1899年,他考入广西体用学堂,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1902年,马君武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并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参加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马君武一向主张创新,反对拟古,写了大量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的诗,多收入《马君武诗集》中。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1927年初,马君武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之邀,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开广西高等教育的先河。马君武提倡西方科学教育,为了弥补国内科学技术缺陷,广西大学开办了许多国内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农学等师资教学力量雄厚。马君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起被时人誉为“北蔡南马”。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君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君武取得上述贡献的历史背景。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中叶以后 ,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肾饷馆,饷税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关税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管理由市舶司制度向海关制度转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福建设立闼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别在广东、江南两省设立粤海关和江海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在浙江设立浙海关,从此海关制度代替了历代的市舶制度。海关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转站,它的设置,为沿海省份开辟了广阔的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沿海省份商品经济繁荣的步伐。

——摘编 自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4月,中、苏、朝、越四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日内瓦会议的预备会,各国代表通报对日内瓦会议的设想,并就参会的方针、政策和谈判方案等问题进行磋商。周恩来表达希望苏联和中国磋商协同行动的原则。经多次协商,中、苏、朝三国就朝鲜国家重新统一的纲领达成共识。4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后,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代表与中、苏、朝三国代表开始陷入严重的对立,随后几天的讨论,很难形成协商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谈判面临僵局的情况下,周恩来建议设立一个由中立国家组成的中立机构,对负责实行全朝鲜选举的朝鲜机构给予协助,法国代表认为该建议使“谈判前进了一步”,但遭到南朝鲜的强烈反对。日内瓦会议最终未能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方面达成任何协议。周恩来指出:“在朝鲜问题上,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即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证明了苏联、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证明我们对朝鲜的和平统一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摘编自宋晓芹《停战后中国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努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指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恩来“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光地(1642-1718),福建泉州安溪县人,是康熙朝的重要辅臣。耿精忠公开叛乱后,李光地密上《蜡丸疏》,向朝廷献破敌平叛之策。李光地还力排众议,建议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出兵统一台湾。康熙帝亲政后,李光地作为重要辅臣,积极进言献策,并在康熙帝的支持下付诸实践。李光地把禁革卖官与整饬科场看作防止吏治腐败的两件大事,在他的坚持下,卖官、科场舞弊等问题得到了积极解决。李光地力主废除满族特权,实行满汉法律平等。此外,他制定的“轮蠲法”得到采纳,成为康熙朝息养生民的重要措施。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期间,负责治理子牙河和永定河水患,取得成功,且所采取的以疏导浚深河道为主的经验,被推广于黄河和淮河治理。李光地受命编纂《朱子全书》《御纂性理精义》等书,既是清政府维系社会人心的工具,亦促进了满族汉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延续。

——摘编自苏黎明、林华东《全球视野下的李光地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光地得到康熙帝重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李光地的主要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其鉴(1893—1928),广东广宁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广东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周其鉴等在广州开办“爱群通讯社”,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党的领导和周其鉴等的努力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学生社”相继成立,团结教育了广大青年。1924年4月,周其鉴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回广宁开展农民运动,对地主豪绅的反革命活动采取了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革命措施,先后取得了潭布之战和螺岗大捷。他奉命组织广东农军并任副总指挥,后又奉命率农军北上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率农军从湖北转战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党又派周其鉴重返北江流域领导农民坚持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1月,在清远牺牲。

——摘编自元邦建《周其鉴与广宁农民运动》


(1)简述周其鉴参加革命活动的历史背景。
(2)概括周其鉴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顺治年间,中央的财政收入约为2700万白银。在此前后,清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解款协拨和奏销制度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财政的控制。雍正年间,朝廷严惩贪腐,大力清理各地的田赋积欠和国库亏空问题;同时推行摊丁入亩,并将地方政府加征的火耗并入正税,由中央征收。此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至乾隆中期达到了7100万两白银的高峰。

——摘编自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与后期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两)。

时间(年)田赋盐税关税厘金杂税项收入总计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766398671.8357410.355409.37004498.095549100
1903354633.80125011.91304228.99229821.903563.4010492100

注:厘金是在商品运输途中抽取的捐税。

——摘编自《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前期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财政收入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财政收入变化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