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人国家便开始定期晋见汉朝设在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的官吏,从而揭开了中日官方贸易的序幕。这一时期的中日贸易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由于日本当时的商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中小商贩还不具备来华贸易的实力,当时,官方贸易仍据主导地位,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间的外交关系断绝,影响和制约了官方贸易,由于元朝时发动征日战争,官方贸易受到冲击而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出现许多专业商人,随着日本国内庄园经济的发展,日本出现了许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莳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除倭患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这成为明廷的沉重包袱,中日官方贸易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日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概况

英国工业化时间长,城市化时间短,城市化超前;机器制造业和工业品出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倾向,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法国高利贷和资金外流;中小企业多,工业技术更新改造不足;重工业发展缓慢;注重机器设备引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不足,城市化滞后
美国注重交通、发明创造、科学管理和规模经济以及重视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新兴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协调,重视农业发展;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城市化滞后
德国后期部分企业和产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工业化战略服从军国主义化战略;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重视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超前

——摘编自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材料二   经过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量。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共十九大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共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共同之处并简析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相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突出的价值。
2024-01-10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有英国学者指出: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史。他不仅认为欧洲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已非中坚力量,而且认为自古以来,如果看不到亚洲、阿拉伯、拜占庭和斯拉夫民族的影响,看不到欧洲与广大世界的联系,也就无法理解西欧的历史,他指出,正在兴起的亚洲不久将把欧洲抛在后面。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时代不是欧洲或欧洲化的时代;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太平洋时代。他倡导建立全球历史观,“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的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当代史纲要》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2024-04-24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是中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既包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工业项目这样系统的、全面的引进-中国从项目选择、设计、建设到设备、技术再到人才培养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也包括六七十年代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局部的、为解决某些特定困难而进行的设备引进。然而,总体上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不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中国都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这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材料二   科技领先是美国的核心优势,更是美国霸权的根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为了维护其科技霸权地位,美国努力限制技术的对外转让。为了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步伐,日本推行技术革新,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因而招致了美国的打压限制。从“广场协议”到结构性改革,作为弱势一方的日本作出了更多的妥协,承担了更多的成本。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基于与日美科技争端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科技进步的时代价值以及我国智慧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的策略。
2023-07-06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西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民阶层的支持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专制的中央集权政府。政府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政府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军事、行政、财务、司法等部门需要扩充,君主与议会的关系需要协调,地方贵族势力需要抑制,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政府结构逐渐形成,其中包含过去政府未曾有过的文官,他们由君主直接任命和指挥,依赖和效忠君主,直接对君主负责,协助君主进行统治。西方社会和政府变革一步步向纵深发展,文官阶层也随之发生巨变,以应对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周期性的政治震荡以及工作效率低下和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到19世纪中期,现代意义的文官系统在西方各国先后形成。

——摘编自林和生《文翁兴学的现代阐释——文翁兴学、科举制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在英美两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前,英国政府对官吏的选拔,早期仍沿用封建时代承袭下来的“恩赐官职制”。政党政治出现后,新上台执政的政党都会把官职当作肥缺分发给本党党员,于是产生了“政党分赃制度”;美国建国初期,在官员选拔上实行“官员轮换制”,在政党制度出现以后,又开始盛行“政党分赃制”。这一时期英美两国政府选拔官员的做法,不仅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而且缺少公平竞争机制,其结果是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等现象盛行一时。

——摘编自石庆环、王铭《论英美两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成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应对“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把工业化和合作化的先后顺序调整为同时并举。鉴于体制内经济政治资源不足,中共决定以政治动员的方式来弥补,依靠政党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政治动员的原则性和策略性,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运动。毛泽东用11天的时间,编写了90万字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对合作化进行了总动员;各地党员干部和480万基层党员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宣传党的政策精神;城乡基层组织全力开展工作,树立改造典型榜样,直接推动了改造的顺利完成。

——摘编自闫义夫《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治动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以政治动员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2023-02-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4109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在莫斯科会晤,双方就 巴尔干半岛势力范围达成如下协议:

地区利益国利益比重
罗马尼亚苏联90%
其他国家10%
希腊英国(和美国一道)90%
苏联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苏联75%
其他国家25%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463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 说。此次演说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拥有 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 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的一边,苏联对百姓 的控制达到了压倒和违背一切民主原则的程度。在演说中,杜鲁门多次带头鼓掌喝彩。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1)根据材料一,提取有关势力范围划分的信息,并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演说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演说的影响。
2023-01-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