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天津城市变化


注:①修建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卫城;②紫竹林商业中心;③大胡同商业中心;④经济中心;⑤政治中心

——据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伦敦律师查尔斯·皮尔森发现,由于当时的通勤只能依靠步行,因此,他计划修建一些城市边界的铁路线,并将其中心路段设置在中央城区街道的地下,他希望新路线可以帮助人们搬离城中心的“窝棚”,在花园围绕、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下生活。1863年1月,全长7.5千米的地下铁路宣告完工,遗憾的是,皮尔森已于完工前一年9月离世。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开拓者在地下铁路开发的道路上接力前行,一群富有远见的人打造了伦敦地铁,让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体系,更是伦敦得以发展到现有规模不可或缺的关键机制,如皮尔森所愿,地铁延长了人们的居住距离,同时也保持了中心城区的紧凑和开放。伦敦地铁成了伦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史——火车、工程师与工业文明的故事》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地铁修建对于伦敦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汉朝经过改造后的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君权神授”神化王权,为专制君权披上了神圣外衣,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界要统一,为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基本主张仍是“诸子平等”“九流并美”“儒术孔道,非无优点”。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

材料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儒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对“儒术孔道”的态度,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阐述:①“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②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请写出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2022-12-21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有关海禁、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税,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迅速与世界市场衔接,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变化。受影响的部门,第一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他们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命运便逐渐地由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资本主义手里。第二是现代工业,机器、设备、技术、资金方面依赖外国市场。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有限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优先发展,如丝、茶等出口加工业。第三是金融业,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摘编自赵德鑫《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2018 年后,中国推动自主开放,如主动降税,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反垄断法》《外商投资法》等相继出台。

——摘编自薛荣久、杨凤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11-09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26月,中国共产党便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问题。1923年,中共三大最终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1924年,以邹鲁等人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公开反对国共合作,对此,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坚决予以驳斥和回击。在黄埔军校里,周恩来、叶剑英曾分别担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萧楚女等人先后在军校任教,他们不断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素质强、政治觉悟高的学员。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从192610月到19274月,仅武汉地区的工人罢工斗争就达三百多次,数十万人参加。上海工人连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192611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掀起农运浪潮。

——摘编自赵建栩《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材料二 还在19277月初,即汪精卫领导的武汉政府还没有对共产党人下逐客令的时候,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中共中央,都已清楚看到国共关系全面破裂的前景了,大家基本上一致认为破裂后的形势对共产党人不利。蔡和森、毛泽东等人明确认为只有“上山”一途,即依傍山地避开国民党各路大军的围攻,伺机发展壮大。然而.随着陈独秀辞去总书记职务,共产国际指派不满30岁的格鲁吉亚人罗明纳兹前来担任新的国际代表,苏共中央出钱欢迎宋庆龄、邓演达等前往莫斯科商谈另立革命的国民党问题,武汉政府麾下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声言:“第二方面军无论如何决不反对共产党,不与共产党分家。”共产党人对形势的估计又明显地变得乐观起来了。

——摘编自杨奎松著《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共产党人“又明显地变得乐观起来了”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市政法》。根据该法英国建立了民选的自治市议会,改变了早期自治市通过向国王购买特许状获得自治权的状况。根据这一法律,在178个较大的市镇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由纳税3年以上的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任期3年。该法剥夺了地方教会的行政管理权,由市议会总揽地方事务,并接受居民监督,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5年英国《市政法》的主旨,并分析该法案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地方白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英美两国的基层治理模式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的思想家们认为国家有效治理的标志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西汉的贾谊认为,求天下之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强干弱枝的思想为历代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多数思想家认为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贾谊指出,统治者应“建久安之势”,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也体现出对富强的追求。历代的政论家主张富强之策应先注重边境安全。唐朝陆贽指出,“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强调粟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蕴含的另一个主题是国家如何对待民众。儒家主张以仁义德教治国,国家之于民众,应该“明礼义以一之,至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统治者不应把聚集财利当作治理的目的,以免伤害民众和农业生产。

——摘编自孙晓春《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与社会治理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缔赌场妓院。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拥军优属,表彰各级模范,形成示范效应,建立起新社会的道德风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阶级成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结构。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政府将计划经济的思路引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予以帮扶救济。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把城市居民纳入到各类单位之中。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纳入到农村的集体组织管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三   1978--1997年间,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控,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治理结构和主要原则作出了新的规定,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以及街道、户籍管理,推进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管理权限改革,改变对人口流动限制过死,限制条件过多的局面,推动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流动。从1982年实行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起,专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中共十三大制定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在确定每一步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相应确定了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些表明,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社会治理变革巨轮开始启动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编自钟宁、沈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社会管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至1997年中国政府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民本思想与治国理政。

材料一   先秦典籍《尚书》中出现了“重我民”的思想。一般认为,《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一词的最初来源。民本思想一经产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激起了共鸣。《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此后,历代都有思想家对这一理念进行阐发。在国家治理观念上,商王盘.庚曾提出“施实德于民”,周公提出“敬德保民”。《论语为政》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国家治理实践上,《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荀子富国》主张君主对民众应当“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宋代思想家程颐以顺民心、厚民生、安而不扰为为政之本,提出养民之道在于爱惜民力。清代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也以富民为宗旨,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倡导“切于民用”

——摘编自杨艳秋《治乱兴废事万民忧乐间》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说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诞生的历史时期,并概括其在国家治理观念方面的主要理念与实践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作简要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禅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摘编自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并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