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近代中国选择、规划标准时区的权力与实施境况,不仅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状况密切关联,并映射政治进程的重大变化,还与时间的全球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中央观象台提出将全国划分为5个标准时区,即:中原时区(GMT8)、陇蜀时区(GMT7)、回藏时区(GMT6)、长白时区(GMT8.5)、昆仑时区(GMT6.5)。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官僚买办以及民族资本工业的出现,航运、铁路等公交企业和电信、邮政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五时区特别是中原时区的应用。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刻,由位于上海租界的徐家汇观象台提供,以电报形式将标准时刻传递到各地所属机构。短短几年,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在车站、码头及繁华街道设置有大钟,为普通市民提供时间服务。南京、青岛等城市还每日定时为市民鸣放电笛报时,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得到了有效实施。然而,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未尽见实行”。

——摘编自孙毅霖《民国时期标准时制的发展》

材料二   19377月起,日本强令伪满洲国使用东经135°标准时,以宣示伪满洲国“国家疆界”的存在及与日本本土在标准时间上的一致。广西本属陇蜀时区,应以东经105°(GMT6)为中央经线。但193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造成陇蜀时快20分钟,比中原时慢40分钟的局面。1939年国府迁渝,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国民政府再次重申五时区制并规定以陇蜀时区为标准时间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改用陇蜀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无以“北京时间”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时间的决议或法规。但伴随各地方政府的成立,尤其是伴随人民军队军事战略的迅速推进,将军队一直沿用的中原标准时区推向全国,各地电台在实际工作中也自觉以北京所在的中央经线的平太阳时为准,以显示与中央政府的一致,“北京时间”遂成为约定俗成的民用称呼。至此,近代以来未曾整齐划一的标准时间底定一统,自下而上地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时间制度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时期推行五时区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北京时间”被确立为标准时间的特点与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了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两次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全国近4000家工厂中,沿海地区的工厂占全国工厂的76%,与之相较,西南地区近代工厂不到300家,西北地区几近为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至1940年,内迁基本结束,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技工1.2万余人,这使得内地工业出现了短暂蓬勃发展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全球形势异常紧张,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形势下,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参与建设的职工在高峰时期有400多万人。全国众多项目从沿海迁至三线地区,有力地促进了内地资源的开发,改善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

——摘编自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一两次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比较研究》

材料二   美国城市经济的地理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很大变化。早期商业性城市的经济中心以及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内城人口密集的区域。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企业伴随居民的迁出而不断迁往郊区,中心城区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二战后情形更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公司离开中心城区来到郊区安营扎寨。1963年,美国工业企业有一半位于郊区;到1981年,大约2/3的制造业活动在郊区的工业园和工厂中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城市经历了新的经济转型和文化变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以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发展再一次提升了中心城区的经济地位,各类外来专业人才的涌入提升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再次加强。

——摘编自王玉平《美国城市经济地理空间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经济地理空间的变迁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经济空间布局变迁的差异。
2022-04-25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

时间发展概况
19508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年级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年级设中国近代史,初三年级设外国历史;高一设中国古代史,高二设中国近代史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高三设外国历史。其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19537
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中规定:初一开世界古代史,初二开世界古代史及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高一开世界近代史,高二开苏联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开中国近现代史。教节均为每周3学时。
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课程改称“社会发展简史”课程,不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只讲中国现代史,不重史实,只讲理论。1963年,教育部调整教学计划,对历史课程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规定:初一不开历史课,初二开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高一、高二不开历史课;高三开世界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决定在初中增开世界史课程,将中国史课程减少一个学期,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初二开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初三不开历史课;高一开世界史,高二、高三不开历史课。

——摘编自王双怀、方骏《20世纪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谈谈你对“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或者说整个第三世界弱的国家与美国或者说整个欧美日等列强的冲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必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西方列强分裂成两个阵营,但根本上它们对弱国的态度并没有变。从世界范围内,几百年来一直被西方列强欺压的亚非拉等弱国一直企盼着有哪个国家能带头与西方列强抗衡,以共同改变大家悲惨的命运,而正是我们中国通过朝鲜战争首先启动了这副多米诺骨牌。中国由此奠定在第三世界的领袖地位,这一点从1973年联合国的选举就可看出。朝鲜战争固然使我们远离了美国,但却使得苏联人不得不重视我们。老百姓坚信:无论多么困难的局面,只要跟着共产党就能胜利!朝鲜战争后的中国极为稳定。

——《中国为什么必须打朝鲜战争?》新加坡《联合早报》论坛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 . 1922年10月,列宁在回答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的问题时说:“新经济政策=(1)检验同农民经济的‘结合’。(2)检验同资本主义的(既同商业的,也同工业的)(既同俄国的,也同外国的)竞赛。”列宁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允许资本主义发展B.在于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促进社会经济发展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2-04-24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62年12月,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洋炮局,从香港购进手工机械。1865年,迁到南京更名为金陵制造局。1866年,迁到苏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西式兵工厂,生产的火炮装备全国军队,在清政府收复新疆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海洋炮局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洋务运动
A.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打压B.挽救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C.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转型D.消除了自然经济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关于参加中共“二大”代表的人数的若干记载。据此可知
序号史料出处
“参加这次会议(即中共“二大”)的有来自七个地区(上海、北京、山东、湖北、湖南、广州)七个代表,每个地区各一人。”《关于我们党的组织问题(补充报告)》(1922年12月9日出席共产国际“四大”的中共代表团提交)
“陈独秀、李达和我(即张国焘)、蔡和森、高尚德、包惠僧、施存统,此外还有一位上海代表、一位杭州代表,一共九人。”张国焘《我的回忆》(1961-1965年所写)
“(二大的代表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共12人。”《中共历次大会代表和党员数量增加及其成分比例表》(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代表整理)
A.仍需寻求更多史料,进行史料互证,还原历史的真相
B.甲可信,因其记录的日期最接近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
C.乙可信,因张国焘为“二大”当事人,其回忆最可信
D.丙可信,因其记载的名单更为详细,故其可信性更强
2022-04-13更新 | 338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载:“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须知,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他这一主张实际上
A.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分裂B.带有强烈的等级命定论色彩
C.诱导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D.不认可雅典实行民主政体
2022-04-10更新 | 411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鲁迅谈到:“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由鲁迅的论述可见,到魏晋时期
A.统治者谨遵礼制以维护社会秩序B.儒学丧失了征服人心的力量
C.礼崩乐坏导致地方势力急剧膨胀D.原社会主流思想地位受冲击
2022-04-09更新 | 359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20年代,苏联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协会、全联盟对外文化关系协会和苏联作家联盟外交委员会等组织,与西方各国左翼进步知识分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反映当时苏联
A.全面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B.在美苏争霸中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C.极力谋求建立起欧洲集体安全体系D.争取西方各国人民对苏维埃的支持
2022-04-08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