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647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A.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B.君主立宪制构建进程
C.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D.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今日更新 | 94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虽然反映出一定的政治保守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在为学的范围内,孔子又提出了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盲从附和。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而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对儒学的捍卫与反思中,以及对玄佛的抗拒与汉取中,理学逐渐形成,并提出“由知天而知人”这一哲学主题,使儒学脱下了质朴平淡的政论外衣,迈入了抽象思辨的哲学王国。它不仅更为确切、更为透彻地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同时又悄悄孕育了一种与封建纲常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此外,理学还把人伦道德高扬到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度,传统儒学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及“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威武所屈”的精神气质,也因此才“真正融化”到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儒学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面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单位:百万卢布
年份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
外贸
总额
1 6431 5021 002661.8510.3477.4485.4523.7475.1271.4485.2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C.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昨日更新 | 61次组卷 | 17卷引用:纲要下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4 . 下图“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二战后吸取这一历史教训所采取的最有力举措是(     

A.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共处合作B.对战败国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
C.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D.赋予安理会制裁侵略的有效权力
昨日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胡克是英国近代早期神学家,他认为英格兰必须形成一个由国王领导的统一教会。他直面清教徒与天主教徒的挑战,指出只有在国王的领导之下,英国教会的制度才能得到捍卫,英国作为一个信仰共同体的团结和统一才能维系下去。这些言论(     
A.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B.有利于王权机制的有序运转
C.体现对近代国家体制的渴求D.基于人文主义的宗教改革观
昨日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6 . 读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750年
欧洲456989115140
亚洲224254292402508
非洲7482909090
美洲304115910
A.工业革命导致了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昨日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较之人文主义,主要在下列几点有了新的发展:一不仅是 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其次是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 何宗教与神学。再一个是为未来的“理性”社会即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3)围绕“思想启蒙”写一段感悟。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夏季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8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对外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某历史社团为研究这一课题,搜集到如下一些材料。

(1)请按图片字母所示史事的时序进行排列。
(2)以下有关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请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
A汉武帝时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B通过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法等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     )
C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中国发明输往西方。(     )
D玉米、甘薯、马铃薯都是从非洲传入中国的。(     )
(3)为研究宋代海外贸易情况,社团成员搜集了以下材料,从材料的来源看,你将优先选择哪两则材料?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宋】李邴

材料二:凡大食、古逻、占城、麻逸、三佛斋诸蕃并通贸易,以金银、瓷器、市香药、琥珀等物。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材料四:宋代海船(打捞残骸)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说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呈现的趋势。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 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都有利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从1956年起,经过十年艰难探索,广大内地和边疆新建了不同规 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近现代工业化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夏季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10 . 诗歌中的历史

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时代。有小组搜集了毛泽东的诗歌,开展“诗何以载史”的项目化学习。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不可沽名学的“霸王”(项羽)生活在(     )(单选)
A.中华文明起源时期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时期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秋收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以下事件不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生的是(     )(单选)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武昌起义
(3)材料四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远征的起点和最终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分别是(     )(单选)
A.井冈山     吴起镇B.瑞金     吴起镇
C.井冈山     甘肃会宁D.瑞金     甘肃会宁
(4)毛泽东曾在遵义会议上说长征“是由于犯了路线错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这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当是(     )(单选)
A.延续与变迁B.量变与质变C.目的与手段D.内因与外因
(5)若用于研究秋收起义,材料二属于(       )(A.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C.实物史料);材料三除了能用于研究毛泽东重庆谈判后的心态外,还能用于研究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       )的信念。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署了《(       )》。
(6)1935年,朱德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第一次提到“长征”一词,他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长征”译为“Long March(直译为:长途行军)”;而国民党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将中共的长征诬称为“西窜”。你如何看待各方对“长征”表述的差异?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