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5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1986年和2015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比重变化。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当今世界(     

美国

日本

韩国

中国

其他国家

1986年

35.16%

10.14%

0.35%

0.01%

54.34%

2015年

26.25%

20.33%

6.72%

13.75%

32.95%

A.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根本变化B.世界经济呈多极化的趋势
C.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提升D.世界范围内技术扩散加快
2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313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二)历史试题
3 .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调整D.家庭观念的变化
4 .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贵族庶民
兵器来源贵族国家
兵制“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不超过十万人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B.保存了贵族的经济实力
C.根源于宗法分封制破坏D.阻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
7 .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
2023-07-08更新 | 342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变化(%)

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190024.97.49.024.916.08亿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为“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提供了哪些条件。
2023-07-12更新 | 39次组卷 | 3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行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政府依旧保持主导地位。下列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指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

1977年,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

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3-05-04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质询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B.议会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
C.分权制衡保障民主与决策科学D.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