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秦汉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简《编年记》记载:“今元年,喜傅。”“今元年”,指秦始皇元年。喜,指墓主人。《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秦始皇元年,根据国家规定,喜已成年,进行登记,开始向国家服事徭役。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喜傅籍时为十七岁。在秦简出现以前,人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把傅籍年龄确定在二十岁或二十三岁。

材料二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包括: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金器478件,重量约115公斤。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在傅籍年龄方面,你认为出土秦简与《史记》《汉书》哪个价值更高?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2023-06-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墟考古发掘品中有来自长江中游的硬陶瓿、长江下游的原始瓷,以及与草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羊首刀、管銎斧、弓形器等,都体现出商王朝吸纳周边文化的博大胸怀。商文化向外辐射的背后,是社会制度、礼制思想以及生产技术的输出。更重要的物品是大约有16 万片甲骨文的发现。其文字内容涉及祖先庙号、祭祀活动、狩猎征伐、天文历法、气象月相、农事百工、生老病死等。它以实物资料证实中国社会已经全面结束“史前时代”。

——摘编自唐际根《殷墟是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基点》

材料二       下表 河南省出土的古文字文物(部分)       

拓片(或照片)       


   

内容及数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安阳出土的大型牛骨刻辞,记载“王让争(人名)占卜一下,接下来十几天里,有没有什么事发生。果真有事。白天刮了很大的风。月黑风高的夜晚,五个羌人逃跑了”。

拓片(或照片)


   

内容及数量:殷墟郭家庄出土带有“亚址”二字铭文的青铜礼乐器

拓片(或照片)


   

内容及数量: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记录了战国时期丰富的祭祀对象:楚文王、楚昭王、楚惠王、平夜文君、平夜子西等

拓片(或照片)


   

内容及数量: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山崖边距地表约1.5米深处出土的秦半两钱(秦统一六国后的货币)

拓片(或照片)


   

内容及数量:河南南阳东汉建宁四年周世雅墓发掘出土的买地铅券(铅质买地地契)

——摘编自黄剑华《商代甲骨文与殷墟考古发展》、王祁《记(考古图)著录的亚止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殷墟考古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表中文物体现的时代演化特征。
2023-10-1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3 . 【考古发现与历史新知】

材料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墓。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重要文物列表:

1

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其中不少为失传的古代典籍。

2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摆放在刘贺床榻前,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

3

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4

大量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种类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加工的车马器等。

5

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是内地出土最早的“带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

6

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反映的西汉中晚期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昏侯墓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考古发现,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瑶山11号墓出土了不少玉器和纺织器具。这些文物无论从种类上还是品级上都堪称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由此可知,当时(     
A.养蚕缫丝技术领先B.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D.女性贵族掌握权力
5 .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金杖

玉璋

   

   

   

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金杖上有三组图案: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玉璋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器身呈鱼形,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玉璋是出土最广泛的礼制性玉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山东,北至陕北,西南达四川,南及香港等地均有出土
任意选取材料中的一件或多件文物,并结合所学,提炼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并进行说明。(要求:紧密联系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上山遗址最早距今1万年左右。考古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考古学家发现了几片夹碳陶片,并在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发现了许多稻壳和稻壳的印痕。遗址还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组合、石锛和石斧。下列关于上山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②有大量的粮食剩余
③已经培植水稻             ④处于定居阶段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1-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是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实物图片和简要介绍。

遗址文物简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果实、种子。其中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此外,也有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富有淀粉果籽的出土。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以红色、红褐色为主,有炊煮器、食用器、水器、储藏器等。
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有伐木开荒、分劈木板的石斧、锛和凿,有翻地松土的石铲、锄,有收获季节里收割用的石刀、陶刀及将禾穗加工成粮食的石磨盘和磨棒。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相关考古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9 . 2022年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内涵。一艘20米长的南宋福船,船身断裂但结构仍较完整。这种福建造的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另一艘正待发掘。“如此完整的宋代沉船,国内少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片)、漆木器、建筑构件等文物,瓷器绝大部分为龙泉窑产品,还有瓯窑褐彩瓷、建窑系黑釉瓷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口的事实
B.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践行“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注脚
2023-04-26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4月阶段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