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纂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加补之,辑集成轶,庶几能备理推之要法矣。……盖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星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南怀仁集述:《穷理学存(外一种)》(1683年)

材料二“西学东渐”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略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2 . 如图是秦穆公和秦孝公衡量人才的标准,导致这一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穆)公曰:如有一介臣,断断猗(忠实诚恳),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心怀宽容),其如有容焉……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邦之杌陧(倾危),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尚书·周书·秦誓》


寡人(秦孝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A.列国纷争的社会环境B.世卿世禄制的崩溃
C.墨家尚贤思想的影响D.土地私有制的实施
2023-11-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百色市、河池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历史学】

材料一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

—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

材料二   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
4 . 治国安邦,基层治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口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

——摘自《二年律令·户律》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年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分区)护之,冠盖相望。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人之所赖与邻里乡党者,犹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恶利害,皆与之同,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则秦玥其视何异于我哉。大忠素病于此,且不能勉,愿与乡人共行斯道。惧德未信,动或取咎,敢举其目,先求同志。苟以为可,愿书其诺。成吾里仁之美,有望于众君子焉。

——摘自《吕氏乡约》


(1)归纳材料一中基层治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政府救济的方式。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简析中国古代政府实行(进行)社会救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吕氏乡约》的作者,并概括基层治理中“乡约”的功能。概述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制度的变化趋势。
2023-06-0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统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

大公报标题及刊登时间

江阴西门外某校女生,秘密创立“立志不嫁会”,规定:“以立志不嫁终身自主为目的”“凡会员均有劝人立志不嫁之义务”“既入本会当不参预人之婚姻事”

《异哉女学生之立志不嫁会》1917—03—21

湘潭东区某女,因父母亲意见不合许配给两户人家,结婚时发生了抢亲闹剧,上告县政府,但“官不能决”

《抢亲之大笑话》1917—03—22

常宁曾广厚临死前,仍以遗嘱的形式嘱其妻廖氏为其守节

《死人令妻守则》1917—03—23

1917325日的《观剧联姻》载某男女双方交换相片而定婚焉,不用三媒六证;108日《圣诞节嫁娶忙》;112日《新嫁娘英语演讲》

某棺材店老板娘因其十三岁的童养媳吴女“忽触妇怒,乃以毒手相向,击伤要害、并烙其下部周身,几无完肤。十三日,天将破晓,即告绝命”

《虐毙养媳之惨闻》1918—08—29

长沙小西门外某男与同街某娃女,在无媒妁之言、无父母之命的情况下自由恋爱,缔结连理

《洞房香结自由花》1918—10—03

1919329日《自由嫁人之招贴》载,王小风,女,年约十八岁,“情愿自由出嫁”,但要求“一不作妾;二不作婢;三不作娼”。427日的《公主下嫁挑夫》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黄庭辉离婚19191222日《我对于黄君庭辉改嫁的感想》;192021011日连载《黃女士庭辉改嫁之原因》等

——改编自宋银桂、陈海燕《从长沙〈大公报〉(1917——1925)看湖南近代婚恋状况》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有关湖南近代婚恋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6 . “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丝织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B.称赞货币的诞生是伟大的事
C.铸铜为钱是智慧的产物D.称赞货币的统一是伟大的事
7 . 宋人云:“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宋太祖)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乃诏入策进士,终场经学,并试殿庭······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一洗故习,大哉宏模,可谓知所先务矣。”这说明宋代科举(     
A.应考资格较宽松B.录取率明显上升C.公正性有所提高D.考试科目多元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谏逐客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成就帝业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课内外所学知识,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之外还有哪些变法运动?
2023-10-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衡水中学尉犁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以懋迁(贸易)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行此六者,国不患贫矣;然百姓匮乏,国无以为富也。中国生齿,自道光时已四万万,今经数十年休养生息,不止此数。而工商不兴,生计困蹙,或散之他国为人奴隶,或啸聚草泽蠹害乡邑,虽无外患,内忧已亟。夫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

——康有为《公车上书》

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俱乎?……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

——1898年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折》


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富国”之法。
2023-10-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读下表
人物主张
郑观应(1842~1921)……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1838~1894)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