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唐代的村庄具备了自然聚落和乡村行政单位双重意义,完成了行政编制与自然聚落的合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乡族势力与地方治理

材料一唐代许多村落是因姓氏得名。绝大多数的村落聚族而居。村落中的乡族势力,是乡村社会的领袖。乡族势力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二是具有仕宦背景的退职官吏。三是乡县胥吏。四是乡豪。唐代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里组织与宗族组织两者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尽相同。在唐前期,乡里组织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唐代后期。乡里组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有下降的趋势。以村落为背景的乡族势力亦在加强。此时的村落领袖一般为乡村富户,实力更强。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材料二



图1

图2

——图1、2据杜文玉《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前后两个时期乡村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乡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参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动用专权以强化国家力量、维护秩序稳定,是英国都铎王朝晚期以来的传统做法。因此,“光荣革命”不仅仅是对国王专断的反抗,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议会与国王无可厚非的诉求之间爆发了冲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光荣革命”(     
A.是对历史传统的割裂B.是世界霸主地位确立的产物
C.是对专制王权的挑战D.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认识到,必须与赞同变法的官吏联合起来,在朝野上下形成变法的社会“风气”,“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在康有为的推动下,1895年8月,翰林学士文廷式组织强学会以“达民情、育人才”,它标志着维新运动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强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1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出版《强学报》,两地的会员有50人左右。1896年1月,慈溪太后下令封闭强学会、但各地的维新运动并未停步不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等超过300所。

——摘编自谢景芳、祁冰《文延式与强学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强学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强学会成立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治维新的前十年是急行军式的改革,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亏空。面对物价鼠升,社会动荡的局面,188011月,明治政府公布《工厂处理概则》,以此为标志开始调整产业政策。1884年,明治政府在出售价格、付款方式,经营自主性等方面放宽条件,以相当政府创业投资额13-15的低廉价格,将20余家政府创办的工厂处理给三井、古河、三菱大仓等政商。至此,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形成分工合作体制。获得巨大利益的政商迅速推动商业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并支持政府对内压制民权运动,对外向朝鲜半岛进行扩张。在产业调整政策推动下,19世纪80年代初期,以轻工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在日本开始涌动。

——摘编自王新生主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产业调整政策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产业调整政策的影响。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股份制探索。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向公众发行50万元股票。随后,股票发行数量快速增加,对股票进行交易的需求由此产生。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代客买卖证券,开展股票柜台交易业务。同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静安区营业部也开始进行柜台交易。1988年11月,由国家体改委牵头,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组成国家证券管理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召开,1990年12月19日,随着一声锣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内地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沪深两个交易所的运营是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

——《新中国峥嵘岁月·沪市开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分析指出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历史意义。
2024-04-19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19358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77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凤志、钱家慧《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国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英国避免卷入国共内战,军事上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规模有限的合作,并尝试与中共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中共方面愿意与英国建立联系,并将美英区别对待。1948年底,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英国正式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政策。渡江战役后,英国议会各党派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将予以事实承认的共识。1949628日,《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中国共产党向外界表明,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不会在短时间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

······英国进一步明晰,中国“一边倒”政策也不意味着中国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考虑在适当时刻承认新中国。19491014日,广州的解放,解放军兵临香港,这使得英国意识到应加快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毛泽东对苏联的访问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在19501月承认新中国,同时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国民党当局最终没能阻止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至此英国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基本走向破裂。之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瑞典、瑞士、挪威、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得以稳定。到1970年代双方抓住机遇,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郭元博《1949年前后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与国民党当局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前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
2024-03-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20世纪世界的一件大事。英国查尔斯王子在当天的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这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东方的一次完结性的事件。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为整个民族恢复自信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于香港而言,这一时刻标志着香港历史新纪元的开始,是新的政治身份与宪制秩序的奠基。

——摘编自田飞龙《“一国两制”的渊源、制度与文明内涵—以香港实践为例》

材料二   在“一国两制”实践中、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接口”日益增多、与内地在贸易链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不断深化,人、财、物全产业要素跨境流动变得更加通畅、便捷,让港澳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核心优势得以持续保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为国家构建海内外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桥头堡作用。

——摘编自常柏《“一国两制”伟大实践迈向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的内涵并概述香港回归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在港澳实践“一国两制”的措施及其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4次组卷 | 1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