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的背景下,以往依靠暴力、强权的“血腥殖民”手段维系资本全球获利的格局难以持续。资本主义开始转向以更为柔和、更为隐蔽的手段来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已经很少再使用传统的殖民手段,媒介帝国主义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扩张进程中的新样态。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大众传媒、网络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巩固政治统治和资本获利的手段,开始全面实现了从政治、军事为主的方式向以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柔性化方式的历史性转换。就信息化时代的统摄力而言,媒介霸权、媒介控制已成为资本主义全球获利、控制社会秩序的新手段,无论是媒介与政治勾连,还是政治对媒介施加影响,都表征着资本主义霸权控制社会的手段实现了从政治军事到媒介的转向。

——邱卫东《媒介帝国主义的时代生成、本质澄明及其应对》

材料二 在新兴民族主义诚挚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冲突和问题随即而来。新兴民族国家的人民渴望实现现代化,但是他们既不情愿也无法成为西方的翻版。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创造性适应变化的方式,利用传统中的文化资源,获得有助于成功开展新实践活动的力量。他们并不想单纯沿袭西方的现代性,不想感觉到被西方全盘吞没。他们必须开辟出自己的道路。简言之,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带给了新兴民族主义新的任务——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谁?而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现代民族文化,这个文化必须有别于西方文化。

——据丁虹《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基于新兴民族国家的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强权的殖民手段难以维系资本全球获利格局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新兴民族国家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应对之道。
2 . 唐代的村庄具备了自然聚落和乡村行政单位双重意义,完成了行政编制与自然聚落的合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乡族势力与地方治理

材料一唐代许多村落是因姓氏得名。绝大多数的村落聚族而居。村落中的乡族势力,是乡村社会的领袖。乡族势力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二是具有仕宦背景的退职官吏。三是乡县胥吏。四是乡豪。唐代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里组织与宗族组织两者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尽相同。在唐前期,乡里组织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唐代后期。乡里组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有下降的趋势。以村落为背景的乡族势力亦在加强。此时的村落领袖一般为乡村富户,实力更强。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材料二



图1

图2

——图1、2据杜文玉《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前后两个时期乡村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乡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参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动用专权以强化国家力量、维护秩序稳定,是英国都铎王朝晚期以来的传统做法。因此,“光荣革命”不仅仅是对国王专断的反抗,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议会与国王无可厚非的诉求之间爆发了冲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光荣革命”(     
A.是对历史传统的割裂B.是世界霸主地位确立的产物
C.是对专制王权的挑战D.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认识到,必须与赞同变法的官吏联合起来,在朝野上下形成变法的社会“风气”,“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在康有为的推动下,1895年8月,翰林学士文廷式组织强学会以“达民情、育人才”,它标志着维新运动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强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1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出版《强学报》,两地的会员有50人左右。1896年1月,慈溪太后下令封闭强学会、但各地的维新运动并未停步不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等超过300所。

——摘编自谢景芳、祁冰《文延式与强学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强学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强学会成立的意义。
7 . 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教皇子午线很快遭到荷兰、英国等国的反对。在荷兰与西班牙的航海冲突背景下,1609年格劳秀斯在其《海洋自由论》中提出,在自然法及国际法的理念内,荷兰人完全有权利和东印度开展海外贸易并享有自由航海权。这说明(     
A.教皇主宰国际事务的处理B.国家利益冲突呼唤新的国际规则
C.国际法的主体为民族国家D.早期殖民扩张导致国际冲突加剧
2024-07-22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班牙帝国的崛起最早影响到的是美洲,由于新兴的大西洋贸易,美洲出现了城市格局的重大变化。珍宝船队的建立和美洲白银的发现使这里成为西班牙帝国非常倚重的地方,利马便是受西班牙影响并由其建造的一个典型城市。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美洲的城市是由本土的印第安人建造的,如特诺奇蒂特兰、库斯科等,并且形成了本土的区域结构。西班牙人征服这里之后形成了墨西哥城和利马两大中心城市,分别代表新西班牙和秘鲁两大总督区,尤其是利马,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枢纽。

材料二:在西班牙帝国的殖民统治下,墨西哥城和利马这两座城市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西班牙帝国的城市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将自身形象投射到殖民地上的,从16世纪中期起,马德里便取代巴利亚多利德成为帝国首都,并且开始了从中世纪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变。这种改造经验在向外殖民过程中也被带到殖民地城市,体现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影响,但同时在城市改造中也要注重殖民地城市的特定环境,从而创造出适合其发展的城市模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明《近代早期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城市——以那不勒斯、利马、马尼拉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班牙帝国在美洲建造城市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帝国对近代美洲城市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
2024-09-04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治维新的前十年是急行军式的改革,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亏空。面对物价鼠升,社会动荡的局面,188011月,明治政府公布《工厂处理概则》,以此为标志开始调整产业政策。1884年,明治政府在出售价格、付款方式,经营自主性等方面放宽条件,以相当政府创业投资额13-15的低廉价格,将20余家政府创办的工厂处理给三井、古河、三菱大仓等政商。至此,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形成分工合作体制。获得巨大利益的政商迅速推动商业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并支持政府对内压制民权运动,对外向朝鲜半岛进行扩张。在产业调整政策推动下,19世纪80年代初期,以轻工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在日本开始涌动。

——摘编自王新生主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产业调整政策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产业调整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