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杨冬权《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航空、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逸铭《新中国3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少有大志,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是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建武八年(32年),马援协助光武帝消灭隗嚣势力、平定了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剿灭羌敌、治理地方、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使得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六年后、因政绩卓著,马援被征召入朝、担任虎贲中郎将,建议重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平息二征叛乱,平定西南边境、并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交趾人、匈奴、乌桓尚扰北边,马援请求击之、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汉章帝继位后、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在马援战斗过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马援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援身上的哪些精神使他受到后世的敬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中获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明代科学家李之藻等人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阮泰元《两仪玄览图》序文中亦提及此事。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并不是利玛窦的作品,而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年”,该图“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李兆良所有演绎的逻辑起点是:《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以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的”,但《坤舆万国全图》上面共有“1114个地名,全部是中文标注,比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增加了几百个”,《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些多出来的几百个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他的结论是:这些多出来的地名“只能得自中国资料”,即15世纪前期郑和环球航行时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李兆良此处所说的“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指的是奥特里乌斯(Abraham Ortelius)所编地图集《地球大观》中的一幅世界地图。《地球大观》于1570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史上第一部近代地图集。李兆良还写道:“《坤舆万国全图》有原本藏在南京,官吏们密谋以利玛窦顶替作者”,“官员们在原图上添加序言和有限地名,利用利玛窦名义公开”。李兆良主要依据两种文献: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二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对照一下梁辀原文,没有一个字可以支撑李兆良的观点。

——摘编自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发现美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李兆良的“新发现”谈谈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法国出现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热”。知识分子们深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政治制度。中国历史的古老性和连续性首先对基督教神学的人类起源说和历史叙事造成了冲击。启蒙思想家们从“天下为公”“社稷为民而主”等儒学伦理道义中汲取灵感,进而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的君主专制被认为是“开明专制”,君主关注社会治安和顺应民心的强大自律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启蒙思想家们极度赞美科举制,“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法国学界承认,这种通过竞争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无疑来源于并且效仿了中国。

——摘编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表。钱穆指出:某一制度之创立,必然得自根自生,且与人事相配合,它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必有其渊源。讨论一项制度,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地域性”,推广而言,更该重视其“国别性”。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钱穆称之为历史意见。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及中国历史学家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钱穆的某一观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学西渐”对法国政治变革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构建起“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范式,他们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归因于外部力量的进入与干涉。而以柯文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取向,即“它国中心观”。1984年,他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中心观”,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且精密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

——摘编自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围绕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8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名称为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1949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成立的非官方国际机构,共有17个成员国,其宗旨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52年成立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禁运产品有三大类,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19944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正式解散

——摘编自《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

材料二   在美国的操纵下,1996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决定从199611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瓦森纳协定》包含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等9大类;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在被禁运国家之列

——摘编自《〈瓦森纳协定〉与美国政府的技术输出政策》

材料三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签署《瓦森纳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定》的共同点。
(3)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毛泽东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4-03-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边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管理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陕甘宁婚姻条例》《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条例》等法规相继颁布和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垦荒、婚姻、禁毒等问题。农业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按照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发起军民大生产运动。工业上,合理调节劳资关系,公私兼顾,在保护工人利益的同时,也照顾到私营工矿资方的利益。边区政府成立了自卫军以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建立了从军人到农民、从成人到儿童普遍涉及和涵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技能。陕甘宁边区被建设成为当时全国社会管理方面的模范区。

——摘编自孙都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管理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社会管理模范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
2024-02-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