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2 . 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期间,我国打破了体育比赛不以产品命名的先例,出现“沈阳啤酒杯柔道决赛”“百花杯击剑决赛”等企业冠名比赛项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B.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城乡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
3 . 东南亚地区发现大量来自汉朝的铜器,以铜镜居多,另外还有容器、炊具、印章、兵器、日常用具和钱币等,且主要见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这说明汉朝(       
A.造船技术先进B.实行贸易垄断
C.对外贸易发达D.国力十分强盛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至周代驿道网络已见雏形。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国家驿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汉唐时期,驿道交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也更趋完善。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的驿道交通线覆盖全国。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为加强对辽阔疆域和繁多政区的有效控制,清康、雍、乾三朝苦心经营,集历代驿道交通建设之大成,又据本朝特点加以“损益”,最终构建出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使中国古代交通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众多行政中心城市的有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与驿道交通建设一样,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需要。为实现对各地城市的控制与管理,历朝统治者除了推行文官制度派出各级官员到各城市实现统治外,加强朝廷与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驿道交通格外发达的原因之所在。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

——摘自鲍成志《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5 . 有学者认为,到南朝后期商税已成为中央的重要收入。这些税目包括关津税、交易税、审场税,以及针对某些特定物品所课的货物税,此外,还有沿袭前代的酒税、盐税,这可以说明(       
A.战争加重国家财政负担B.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C.世家大族享有政治特权D.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2024-04-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成立51个妇女社团.她们提出要像男子一般,尽国民天职.享国民权利,争做“女国民”。这种现象反映了(       
A.女性社会参与意识增强B.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C.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024-03-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   1992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对郡县以下地域控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相对有限.国家无法将权力延伸至每一个乡村区域。国家政权对于农村社会的控制是依靠族长、乡绅或地方名流,用宗法血缘这个深入人心的纽带将“家” 和“国” 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国家繁荣强盛时,国家则侧重于对宗族的控制;当国力单薄虚弱时,则侧重于对宗族势力的利用。乡绅作为国家权力的乡村代理人,协助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同时,作为乡民的代表,他们还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因而, 乡村治理中出现了行政权与自治权并存的现象。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从1939年2月开始, 晋察冀边区政府对村政权组织机构开始改革。改造工作主要有:第一,设立村民代表会,发展民权。在村的组织初步健全后,即开始建立村民代表会,是村政最高权力机关。第二,扩大村组织委员会,实行分工,减轻村长事务。各委员会吸收全村庄各阶层积极分子参加,使工作易于完成,使边区政府的每一个下令和指示能够贯彻至村。第三,通过村选聚选出村长和村民代表会委员。边区各地掀起了村选运动。第四,建立中心村、模范村。通过中心村及模范村的建立,以点带面,从而达到村政权的普遍健全与巩固。

——摘编自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政府对村政权组织机构改革的意义。
9 . 如图注释:希特勒对满身是刺的“斯大林格勒”无可奈何,被扎的鼻青脸肿,只能自我安慰道:“当然,我从没想过要杀了它。”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警示时人欧洲爆发战争的可能B.表明德军在苏德战场中遭遇惨败
C.批判苏联在二战中的自保行为D.呼吁世界各国建立集体安全机制
2024-03-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2世纪以后,西欧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这一趋势(     
A.导致了商业中心的转移B.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强化
C.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D.阻碍了中世纪城市发展
2024-03-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