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恢复是中国打破遏制、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这表明,世界各国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社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日后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了政治基础。重返联合国后,中国一直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联合国改革,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

——摘编自高秀清《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美日等国所实施的阻挠策略浅议》等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昨日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点茶法”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熵(xié)盏,然后点茶等步骤,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茶、品茶、玩茶能放松身心、愉悦神志。宋代茶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诠释“德”“性”“人生”伦理内容,常常将佛道思想融合其中。宋代是中国茶馆文化的定型期,自此以后中国茶馆文化便具有了市民性质,成为大众性、娱乐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结合体,其风貌和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承上启下、创新发展时期。茶马互市满足了宋朝强军备马之需,也满足了边境少数民族的茶叶需求。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东亚、东南亚,甚至远及中东、西北非,对中国后世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陈永昊、徐吉军《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将中国茶带入英国王室,饮茶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英国,茶叶作为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家庭茶会成为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这标志着英国贵族化茶饮方式开始向平民化茶饮发展。1750年前后,饮茶已在英国城乡各阶层普及。特别是1784年英国开始降低茶叶税收,让茶叶价格更加亲民,到了十八世纪末,茶饮已渗透到英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人们对茶叶需求急剧扩大,茶叶成为他们既可以促进消化又可以提神振奋精神的生活必需品。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英国茶文化也逐渐演变为以泛化的下午茶为主体的多元化饮茶方式。

——摘编自刘昌明《还原全球化背景下的英国茶文化(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推动英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简析“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日货逐步取代欧货成为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原住民的重要消资品。如1915—1918年,日棉(棉纺织品)在印尼的输入额实现了成倍增长。与此同时,英属马来   西亚抵制日货运动演变为抢米风湖。印尼华商也逐渐展开正面的抵制日货运动。此时印尼的共产主义者则开辰暴力斗争。荷兰殖民当局向华人商会等组织施压。声明政府将严厉处罚与共产主义有关联的群体和组织。殖民当局惧怕华侨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正在组织全国哭工的“东印度社会民族联盟”(1920年改纽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印尼共产免早期组织之一)结成联盟,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摘编自费俊英《近代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以荷居东印度中华商会兹创日货运动为倒的分析》

材料二   1945年8月5日前,日本殖民当局不断向印尼人灌输在“大东亚共荣图框架下许诺他们独立”的思想,以此争取印尼人的忠诚和屈服以便对两方殖民者展开“圣战”;8月5日后,日本人则宣称“日本与印尼的独立毫不相干”,声称假如卷入印尼的独立就会伤害自己的民族尊严,违抗盟军要求保持其政治现状的指令,进而扰乱本国的民族政治。1995年4月一名印尼民族革命的亲历者在东京大谷大学发表演讲称,张予印尼国家生命的弦立空言(1915年8月17日)完全是印度尼西亚人的事情,除了个别的同情者之外,日本当局仿佛就是一位漠然视之的旁观者而已。官方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赋予印尼人政治自由。1945年8月16日下午,苏加诺等印尼民族主义领导人无视日军同您与否.堤前逝请“独立筹务委员会”成员开会。

——摘编自梁展《普遍差异、殖民主义与未完成的共同体——本尼迪充待·安幽森约民族主义想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影响印尼民族民主运动的因素。并简评当时的印尼民族民主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前夕日本侵略者对印尼独立态度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尼取得独立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世界工厂”。19世纪中后期,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开创并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带动了合成纤维,制药、酸碱工业等行业的发是,人类进入合成化学时代和人工制品时代,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19世纪末,美国石油化工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完成石油化工对煤化工的取代,推动世界制造中心的第二次转移。二战后美国牢牢占据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科技群(核、生物、航空航天等)的中心位置。二战后的日本积极引进并利用各国技术之长,同时在美国的产业帮扶下,组成日本产品系列,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美国,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制造中心。与此同时,韩国、东南亚、中国港、台及大陆的制造业也先后蓬勃发展,一些产业的发展水平直逼日本。第三次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不断深化。

——摘编自成其谦《世界制造中心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两次世界制造中心相比,第三次世界制造中心的不同。谈谈你从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中获得的启示。
2024-06-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