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B.大西洋沿岸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C.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D.价格革命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开展
2 . 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实行“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A.彰显了集体安全原则B.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C.避免了战争与冲突D.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创立“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5 . 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外交(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C.努力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D.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的关系
6 . 据记载,英国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1881年城市人口已是农村人口的两倍。法国在1851年仅有3%的人住在经济发达的塞纳省,及至1911年,居住在这里的法国人已占法国总人口的1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B.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C.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D.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2024-02-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7 . 唐朝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按官员职务和职责划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考核结果一般以“善”代“最”,并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由此可推知,唐朝(       
A.统治者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儒家伦理在官员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已建立完善的官员考核体系D.选官标准呈现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趋势
8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2024-02-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82年到1983年期间,中国与几内亚、埃及、肯尼亚、赞比亚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友好往来,改变过去主要以无偿赠与或贷款为主的援助方式,主张开展互利的经济合作。这一转变(     
A.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践行了“全方位”外交战略D.着眼于发展各国友好关系
2024-01-3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城市不能向农民征收税赋,城市最初的粮食需求只能来自周边农民的销售。大约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国内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但远距离收购的粮食不能在城内直接售卖,必须通过当地代理人销售。伴随着粮食供应带来的巨大商机,庄园开始扩大粮食生产,专门出售剩余谷物,成为城镇最直接的“农业腹地”。为保证市民生活需求,城市当局往往对粮食市场实行严格管制,不允许市民下乡收购粮食、购买园基超过其需求能力的粮食等,并设立以市长为首的“巡回法庭”商讨价格、检验各类商品,维护城市粮食市场的有效秩序。尽管如此,城市粮食的供应依然非常紧张,这也使得城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非常紧密,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周边农村传统的农业结构。

材料二   与西欧相比,中国古代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通过官府调拨,如南宋都城临安“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券、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但“细民之食,皆需之铺家”。与西欧不同,中国农村的粮食不一定直接卖给附近的城镇,而是由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宋代以后,地主的地租粮自食比例较少,相当部分作为商品粮直接运往城镇或急需地点销售。地主居于市镇中,既从事农业经营,又进行商品生产,当粮价低贱时,地主则大肆收购,反之则出售粮食,从中获取厚利,因此地主富室深刻影响了市场粮食价格。为保障粮食供应,官府往往采用设置官仓等间接手段平抑粮价,而较少使用行政或强迫手段干预其它经营者。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生存无须单独依靠周围的乡村,因此城乡关系比较松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丰斋《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粮食供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西欧与中国城市粮食供应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欧和中国城市粮食供应差异造成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