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 .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东北,毛泽东曾经表示,宁愿丢几个南方根据地,也要占领东北根据地,中央指示东北局, “约法八章”,如“所有私人资本开设的工厂、商店、公司、企业、银行及其附属的仓库、货栈等一律保护,准许照常营业,不受侵犯”。该材料可说明(       
A.国民党政权所面临的危机B.革命统一战线壮大的原因
C.中共得以立足东北的缘由D.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
2024-02-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材料二   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 .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世界宣布终止美元和黄金兑换。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挽救固定汇率制度的努力皆以失败告终。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章程,鼓励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这一变化(     
A.扭转了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B.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C.体现了世界货币体系的调整D.降低了国际金融贸易的风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B.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D.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6 .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D.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2024-01-23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
A.中央开始垂直管理地方B.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
C.郡国并行制度势在必行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小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期: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9 . 表格反映了苏联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趋势(%),据此可知(       
A.苏联历次改革均无成效B.增长率为负数是因为改革重心在政治领域
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最稳健D.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源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