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边疆分布着众多民族,汉朝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众多郡县,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则设立一些专门机构。如汉朝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汉朝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为了管理那些脱离其民族主体内迁的边疆民族,汉朝设立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由其酋长负责。汉朝还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并进行规范的屯田活动。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840年后,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传统政策,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改变原有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广单一的郡县制。光绪年间,东北由将军府制度转变为行省制度,变八旗体制为民治体制。经过有清一代对边疆移民和强化管理,晚清时期边疆地区“原来十分荒芜的土地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商业贸易随之发展兴旺起来。边疆地区行政建制发生很大变化”。

——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2024-02-0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 . 表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入(-)超量

1876—1880年

152.2

26.0

-126.2

1881—1885年

169.2

40.4

-128.8

1886—1890年

137.6

224.5

-86.9

1891—1895年

71.7

616.7

-545.0

上表是1876—1895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及出入超量(单位:千关担)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B.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传统手工业的破产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024-02-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1876—1895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及出入超量(单位:千关担)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进口量出口量出(+)入(-)超量
1876—1880年152.226.0-126.2
1881—1885年169.240.4-128.8
1886—1890年137.6224.5-86.9
1891—1895年71.7616.7-545.0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B.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传统手工业的破产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024-01-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简析推动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4-01-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等两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唐承隋制,以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常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翰林学士被称为“内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     
A.三省体制遭到彻底破坏B.君主集权趋势日趋明显
C.中央行政效率不断提升D.设中朝以架空宰相权力
2024-01-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8 .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耒、耜、錞、銍等,绝
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 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耒、耜、犁、锄、铣等
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 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 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 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三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 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战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
(2)据材料二,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思想领域的主张。
9 . 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确立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2000年以来,社区居民通过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参与公共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基层治理的民主化趋势B.地方行政机构功能细化
C.社区将会取代政府功能D.行政变革推动机构精简
10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信息技术发明和发展
B.蒸汽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发明和应用
C.电气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2016-12-13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二升学班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