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解放日报》上刊发了《边区政府办公厅通知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安排孙中山的相关纪念活动,并借助纪念活动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该活动意在(     
A.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B.强化中共的领导地位
C.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D.增强抗战的民族共识
2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7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共有63个师又16个旅,但以40个师,企图在行进中夺占基辅,未能成功,遂增调坦克第1集群企图从翼侧包国苏军。德军的正面突击和随之而来的翼倒突击,把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割裂成几个集团。7月20日开始,苏军从南面对德军坦克第1集群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转入防御。7月底,德军第6集团军突击集团重新对基输发动进攻。苏军以筑垒地域的军队和预备队组成第37集团军,加强了基辅筑垒地域的防御,基辅市、州党组织还向苏军输送了3万多名共产党员,20万基辅居民参加了苏军。8月上半月,德军突至基输近郊。9月1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基辅。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期间,苏军在莫斯科方向集中预各队,建立了较为坚目的防御。

——摘编自段苏权(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四十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辅战役的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基辅战役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93日)

材料二   小华同学在学完第2223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后,开列了一份史事清单。

抗日战争史事清单①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②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③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④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⑤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多方面因素。
(2)阅读材料一、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新征程”?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小华同学开列的这份史事清单予以简要评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因此“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指辛亥先烈)之志事”。国民党认为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吸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

中共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所极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纪念意义的挖掘。19911010日,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摘自《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纪念辛亥革命”认识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
(2)为实现材料二中“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纪念辛亥革命具有什么样的时代内涵?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10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
6 . 下图是邮电部发行的《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建设踏上新征程B.“科教兴国”战略带来社会新气象
C.“长征精神”提升民族自信D.改革开放推动中国邮政走向世界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7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2022-02-25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教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1021日)


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什么要长征?
(2)试举两例说明“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切牺牲的精神”。
(3)为什么说“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同志,为庆祝国际青年节21周年,创造了风镐劳动的全苏纪录。在六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里,斯达汉诺夫开采了102吨煤,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开采量……在各行各业无数个斯达汉诺夫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

——据《大国崛起——苏联篇》整理

材料二   重工业是中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教训。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建国周年之际,国家发行纪念邮票成为惯例。



          《希望的田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构想”在经济方面的成功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现代化构想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赏析材料三的建国纪念邮票。
赏析角度解读信息
邮票的图像内容叙事
邮票发行的时代叙事
2024-01-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