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2513.631.77.80.5
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023-11-28更新 | 2017次组卷 | 2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2023-07-10更新 | 2257次组卷 | 19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861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组织名称                 时间1980年1990年2000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5.7%6.3%4.8%
中非共同体1.4%1.4%0.9%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9.6%8.0%9.6%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0.4%3.1%11.9%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0.3%2.9%2.2%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2022-10-27更新 | 3916次组卷 | 3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2023-01-07更新 | 2369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2023-12-20更新 | 2137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7 . 公元前3—4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2024-03-04更新 | 1658次组卷 | 18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02)(12+3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
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2023-12-20更新 | 1996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25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131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