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B.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
D.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3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因素。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于民主思想的论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名论,荀子有“君舟民水”的生动比喻,明末清初诸大儒更为激越地表达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理念。先哲们的这些思想,为梁启超等近代民权与民主先驱者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天下为公”观念更成为孙中山终身奉行的理念。

——摘编自胡发贵《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滥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民主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和社会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共同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及其实践意义。
2022-01-12更新 | 28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寻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德国首相俾斯麦

材料三: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践做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民族致命伤”是指什么?
(2)通过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俾斯麦对比中日学习西方的言论是否正确?他认为中国最终“弱”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后中国“领会”到了什么?
(4)通过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主张的“至完美”国家是什么样的?
2021-03-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丽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
B.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
C.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D.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受但丁及其诗歌的影响,意大利俗语文学发展迅猛,独领风骚的是托斯卡纳地区的作家。意大利的文化精英对俗语文学的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16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重视文化创新忽略了历史传承B.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
C.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D.商品经济颠覆了民众的神学观
7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74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150余年。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坊。而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作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2020-10-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假如你是《十日谈》作者的朋友,那你在与作者交流本书时,不会谈到的思想是
A.讴歌人性,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腐败
B.揭露、批判封建等级观念
C.肯定人的价值,提出人类平等
D.“人是万物的尺度”
2018-01-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2017-04-15更新 | 294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