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疫情的爆发往往引起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

——薄伽丘《十日谈》

薄伽丘笔下的人物崇尚与大多数前辈不同的品质。他们不再热衷于虔诚、军事技艺,而认为智慧和灵活对成功来说是必要的。……报酬和胜利属于那些活跃的或者自助的人。

——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戈特弗里德《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

材料二   2020年3月,白宫表示考虑以联邦政府名义下达对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州的强制隔离,遭到纽约州州长科莫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联邦政府向这些州宣战”。因为根据联邦分权原则,对重点疫区是否采取强制隔离属于各州行使的权力,联邦政府无权用强制性手段干预州政。除非各州愿意让渡一部分治权,联邦政府无权统一部署旨在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强制性措施。

——魏南枝《美国抗疫不力的政治制度症结》《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4日 08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部著作的史料价值。运用这两则史料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并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美国抗疫不力与什么政治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84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 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 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 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1902年写了《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他描述了未来六十年以后中国的景象

“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馀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

“原来自我国维新以后,各种学术进步甚速,欧美各国皆纷纷派学生来游学,据旧年统计表,全国学校共有外国学生三万余名。”

“我们今日得拥这般的国势,享这般的光荣,有三件事是必要致谢的。第一件是外国侵凌压迫已甚,唤起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件是民间志士为国忘身,百折不回,卒成大业。第三件是前皇英明,能审时势,排群议,让权与民。”

——据许子东《重读<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幕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未来记》作者的理想与观念进行评述。
2022-06-01更新 | 326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材料评述的是
A.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B.“211工程”实施的作用
C.义务教育实施的影响D.“科教兴国”战略的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5-01更新 | 768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