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
《答顾克刚》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3)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6-12-08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可说是一员骁将,一位急先锋。他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1917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2卷6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都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有过不少建树: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提倡世界语等。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摘编自陈漱渝《“五四”前驱国学健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推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意义。

3 .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
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小学生守则(2004年修订)》
材料二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2015新修订《中学生守则》的一个特点,并分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5 . 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日:‘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B.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2015-12-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惨败,震醒了沉浸在科举仕途中的严复,从此他抛心力于翻译18、19世纪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诸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向中国知识分子系统地介绍了西学的精华,即其所说的西学“命脉所在” ……他参照斯宾塞的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即要求禁绝缠足和鸦片,主张变重文轻武、“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价值观)、“开民智”(即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是“三民”中最急的问题)、“新民德”(即要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来代替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是“三民”中最难的。)的救国自强三要政。
——摘编自田海林主编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严复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古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乎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梁启超《新民丛报》发刊词
材料三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为自由而争端者不出四端:政治之自由,宗教之自由,民族之自由,生计之自由。而此四者,中国无有其一也……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三民”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主要思想主张,指出梁启超对严复的“三民”思想有何发展?
(3)结合史实说明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践行上述思想的。
2014-05-26更新 | 9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辽宁大连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总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几条: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制度的创新,思想观念的解放,不同文明的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1922年为《申报》五十周年报庆所写的文章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过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得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1)从这段文字看,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
(2)结合“近三十年”的史实说明“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2013-09-12更新 | 3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就是交托给他的政权;一种必然永远不会终止的统治权,并且他由于这种权力才在《圣经》中不仅被称为神父而且也被称为君王;……这个王国的职务不是交托给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交托给神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务仍旧和神的事务有所不同:并且,特别是,这个职务是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稣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样。因为,那些关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们,必须服从他这个关心最高目的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挥。

──〔意大利〕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应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这一社会行使全部的职能。
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在民主政治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
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荷兰)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著《神学政治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奎那的政治主张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这与中国汉朝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在内容和实质上有何相似之处。
(2)对比材料一,概括斯宾诺莎政治主张的特点。
(3)对比材料二、三,概括17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17世纪东西方两种相似的思潮在西方引发了社会变革,而在中国却没有,试分析其原因。
2011-04-11更新 | 3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综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北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两例,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3)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2010-10-23更新 | 3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