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8月,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3年,苏联拥有了氢弹;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期。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轰动20世纪的新闻》《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等。

——摘编自《百年世博会 影响人类进程的20大发明与创造》

材料二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当时担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并有不少学者和政界人士纷纷指责美国学校教育水平落后,指责学校教育是美国整个防御战略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会议员们就提出了近1 500个涉及教育的议案,并至少通过了几十个涉及教育的法令。1958年,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国防教育法》共十条52 款,基本上都与国家安全相关。该法第一条第一款详细阐明:“本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鼓励和支持教育计划的扩展与改进,以满足国防的重大需要。”

——摘编自郑宏《美国<国防教育法>的制定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重视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研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
2023-03-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采取“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比,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初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玺印盛行,汉印引领中国数千年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代,我国古代的印章技术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印章不再只限于官印,私印也突起并盛行,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些名家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在中国古代,印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印章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此外,印章还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辨别所收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多寡,还可用于祈福、祈祥,也可以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团逐渐兴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此后,以印学、篆刻、金石为研究对象的印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13年,西冷印社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活动经费、入社条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西泠印社"集合当时一流水平的印人群体,加以经常欢聚的研究探讨",甚至还以团体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印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承担起全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职能。

——摘编自卢雨《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上,说明印章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

——摘编自林丹《新中国70年中国妇女教育的进步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2-20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和“夏”是两个字,在上古时期便已开始连用,合称“华夏”。周朝时,凡是遵周礼、守礼乐的诸侯,都称“诸夏”。由于这些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当时的诸夏就是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因文化上的异质性很强,不合于华夏礼俗,就被称为“夷狄”。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相衔接,提出“王者爱及四夷”,即王者是天下共主,承天命教化万民,而万民也包括夷狄。

材料二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先秦到汉代“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及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革命性创造的背景。
9 . 革命与改良之争,交织于中国近代史。脱离历史实际的一味赞美或一味贬斥都不足科学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革命和改良皆有其必备的条件,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产生。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前后相继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革命与改良各有功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如果说革命是高昂的主旋律,改良则是和声,是副歌,两者的配合使历史前进的交响曲更加雄浑丰满。

——摘编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围绕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02-12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发生了5次大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16世纪以前)一意大利(1540~1620年)一英国(1660~1750年)一法国(1760~1840年)一德国(1840~1910年)一美国(1920年至今)。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

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的3个以上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