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抨击“天道”及正统的道德规范“仁义”,肯定“利”“欲“,对人们所不齿的游侠敢于肯定,为他们作传,“较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既信,不信言,又者有取焉。”司马光谴责游快“北公死党”、废“守职奉上之义“,是“德之贼“乱之所生也。”对于燕丹使荆轲刺秦王一事,认为:“此其又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安也哉!“司马光却以为:“燕丹不胜一朝之忍以虎狼之泰,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之不祀忽诸,罪孰大焉!”

——摘编自武少民《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变通久”的思想代代相传,每当社会环境激变之时,它便结合时代的需要突显出来。近代较早提出“变局”思想的是黄遵宪、丁日昌、郭嵩焘、李鸿章等人,有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到并深深优虑于“变局”的人不少于37位,虽则37人成不了思想主流,但这毕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思想启蒙力量。主张变局论的士大夫纷纷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倡导在改革中寻求出路。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与司马迁游侠评价的不同点。开简要说明产生这神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产生变化的社会条件与主要影响。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分析这一态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2019-05-15更新 | 584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爽。”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黄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伙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赞《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不同结局,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与李赞的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参与政治活动,以便实现自己强烈的政治抱负。当他认清贵族统治者是不允许他彻底实施自己主张时,就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终不见用。但孔子思想能在后代久远流传,并在一定程度上缔造了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可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故,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政治思想在当时“终不见用”而“在后代久远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021-04-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一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
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