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C.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D.佛教为当时主要宗教
2018-11-15更新 | 648次组卷 | 20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
2 .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2018-12-11更新 | 7514次组卷 | 125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代法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学术思想上“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4)依据材料四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2018-12-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道教圣人老子侧像;若遮住另一边,下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混元三教九流图侧像。

材料二下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久而广泛的重视?
(3)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实质一样吗?
2019-01-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练习)
6 . 有学者认为,魏晋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反映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自由人生、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嵇康完全抛弃了儒家的教条
B.这是他面对现实矛盾而做出的选择
C.充分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表明道家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018-05-01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8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
A.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C.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
D.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优伶贵族厅堂、殿庭、院落殿庭、坐席、帐篷优伶大都为奴隶
汉魏时期百戏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时期歌舞歌台、舞台、乐棚神庙广场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时期杂剧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神庙广场、瓦舍勾栏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增加伴奏区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