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2019-06-23更新 | 661次组卷 | 26卷引用: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A.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赖于印刷术
B.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C.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3 .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发展儒学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2018-07-12更新 | 1169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2017-08-04更新 | 5204次组卷 | 106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017-08-04更新 | 5147次组卷 | 66卷引用: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28次组卷 | 5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
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
材料四: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类绘画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和明清“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的历史依据。两者在思想发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