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2021-09-09更新 | 1303次组卷 | 42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给予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是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伏尔泰说:“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以法治国,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惯便是中国法律的基础,他们进而指出,由于这种以父权为本,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符合自然规律和理性,因而能将道德、宗教、习俗、礼仪和伦理为一体,在全国统一施行。使儒、释、道三家彼此相安无事,既无需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会,政权因而也不致受教会左右。启蒙思想家虽然从自然神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解为一种宗教,但把它与愚弄人民的基督教之类的宗教做了严格的区别。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所提出的反封建主张,并简评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权势转移”逐渐完成,近代中国开始被“尊西趋新”的趋势所主导,渐渐,西学开始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主要凭借,中国士大夫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思维方式,开始了对传统的新定位,结果也就导致时人眼中的传统地位大大下降。西方长期冲击的效果终于凸显,中国根本逐渐丧失,知“新”而不再求温“故”,只有破“旧”才能立“新”,近代中国社会在付出极大代价后终于开始“走出中世纪”!

——摘编自张仲民《走出中世纪·中国中心观·权势转移》

材料二   欧洲在走出中世纪的时候,曾经纷纷划定了保护性的国界和种种壁垒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而到19世纪,这些国界和壁垒已渐渐成为各国进一步扩张的障碍,于是便产生.了拆除一些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壁垒的想法。当然还远远不是打开国界,而是寻求一种为“自由贸易”打开通路的办法。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由贸易派。这股风吹到西欧大陆,企业家、银行家们推动了各西欧国家的经济扩张。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走出中世纪”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影响。说明中欧“走出中世纪”的不同之处
2021-01-21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2021-01-13更新 | 347次组卷 | 4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代颁布挟书令,禁止私人藏书,著书、掌管藏书只限于史官和贵族。西汉惠帝时,取消此禁令,但当时图书出版还处于抄本时代,社会对图书的需求较少。唐代,大量民间书坊应时而生。到了宋代,各级政府机构刻书、私家刻书、坊间刻书都有很大发展。除儒家经籍外,又遍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和唐宋名家诗文集、文选等。明清刻书,有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三种类型。官刻本着重刻经史典集;私家刻本以名家诗文为多;坊间刻本除经史读本和诗文以外,为了满足民间文化生活需要,还大量刻印小说、戏曲、百科大全之类的民间读物。

---摘编自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除宗教书籍外,还出版了许多西方科技书籍、报纸和新式工具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量书局和译书馆成立,出版了一批关于西方工艺制造以及自然科学理论的书籍。甲午中日战争后,介绍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的图书增多,还出现了商务印书馆等民营出版企业。这些民营出版企业影响日益增大,逐渐成为出版界的主体。20世纪初,中国出版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大批知识分子加入编辑、出版者行列。在众多的报刊杂志中,《新青年》无疑是一面旗帜,成为中国新文化的象征。

——据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出版业与中国古代相比出现的变化,并概述中国近代出版业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6 . 中国古代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微班进京,道光年间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对于清中叶后京剧能终结“花雅之争”的原因,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西方文化传入的趋势B.京剧具有完备的戏剧形态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京剧蕴涵更多的文化价值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所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最适应现实的法律状态是约法省刑。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汉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时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正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状态。汉宣帝时,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8 .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B.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D.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2021-05-05更新 | 2399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历代儒家学者均有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化策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董仲舒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021-01-25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传统儒学是把天看成是一个有意志的天,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荀子的这种思想明显受到道家天道观的影响,但又扬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这反映了
A.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B.荀子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
C.荀子顺应了思想合流的趋势D.荀子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021-01-14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