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018-05-01更新 | 619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戊国《中国礼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已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高级官吏;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018-07-1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锺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朝,最高统治者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政治相对开明,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诗人们敢于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矛盾,讽刺时政。唐诗出现了“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之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的文化整合局面。唐诗重在自然意象的运用和表现,追求自然与和谐,诗渗透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中国成为诗的国度。

材料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普及的现象。宋人读书的范围拓宽,写诗、词更多地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意和诗句。宋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努力挖掘其中意蕴,编著人文意象的运用和表现,所以宋诗、词带有一种新的诗文生活气息。

宋代城市的规模和手工业、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市民活跃,宋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修酒,适应了城市娱乐消费的需要发展起来。词人柳永考取进士却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创作,他把词引向俚俗,表现市民情趣,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息、活力和趣味。苏轼以诗为词表现传统题材,辛弃疾、李清照等以词言志、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伤情感,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功能。

材料三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智慧和才能,与正统诗文产生一定的距离,他们选择了戏剧创作。元曲作为新兴的城市文化形式,适应了社会下层市民,包括工匠、商贩等的娱乐需求。元曲剧作家与演员互磋剧本、演技,通过演员的动作、曲词、对白来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在唱念做打各种因素中,以唱为主导。整个元朝弥满着戏剧气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出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传世之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诗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词、元曲成为流行文学形式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8-02-0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

4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4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2018-01-0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试题(一)
5 . 下图是根倨《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表明()
A.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较小B.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C.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积极塑造D.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会在哪个国家兴起呢?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河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土远离战场,未受战火波及,经济反而获得了迅猛发展……同英法苏相比,美国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同德国相比,美国还有吸引科学家的民主制度,这使美国比任何国家有条件发展科学……还应指出美国的人力(科技人员)条件……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科技人才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同美国科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聪明才智。德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国不堪思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铜而前往美国。结果形成了世界科技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趋势...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新和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如一对学生姊妹。

材料二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成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它仍在深层推动着中国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其情英阶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战后世界科研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请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加以说明。

7 .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

8 .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指出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哪些因素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2016-11-27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9 .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古代中国长期占据强势地位,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中国在近代前夜却裹步不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大概时间
造纸术
12世纪
指南针
13世纪初
火药
13世纪下半期
活字印刷术
15世纪初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东西方之间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代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2016-12-13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动力之一,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尤其需要思想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腾讯网
材料三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而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材料四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其到秦、汉及以后发展演变的趋势。
(2)材料二中“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思想上的解放?
(4)据材料四结合史实说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2016-11-18更新 | 8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