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据明末清初《啬庵随笔》记载:“万历年间,优人(戏剧演员)演出一出,止一两零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今(清代顺治时)选上班,价至十二两。”这可用来说明,明末清初戏剧
A.发展空间得到扩大B.以服务社会上层为主旨
C.成为娱乐文化主流D.表演技艺开始走向成熟
2 .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2020-05-28更新 | 1088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书》记载:“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应劭注曰:“赫蹄,薄小纸也。”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麻纸残片。1957年陕西出土的灞桥纸和1973年甘肃出土的金关纸,均发现于西汉遗址。这表明,西汉时期
A.劳动人民已经发明造纸技术B.造纸术通过新疆向内地传播
C.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质D.官修史书所载内容真实可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5 . 《宋史》记载:“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以下言论体现“焕然大明”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尚书》记载,禹曾向皋陶请教如何做到诚信。皋陶说:“谨慎自身,思虑深远。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还要知人善任,使民众安居乐业。”禹拜谢认同。这一记载表明
A.儒家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B.禹的成功缘于他知人善任
C.诚信蕴含浓厚的家国观念D.私学是贵族主要求学途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①在唐末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                  ②最早记载于《抱朴子.仙药》
③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                      ④经海路外传至阿拉伯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史料记载: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礼部侍郎徐光启依西法预推,顺天府见食二分有奇,琼州食既,大宁以北不食。《大统》《回回》所推,顺天食分时刻,与光启奏异。已而光启法验,余皆疏。帝切贲监官。时有官员言:“《大统》乃国初所定,此即郭守敬《授时历》也,二百六十年毫未增损。自至元十八年造历,越十八年为大德三年八月,已当食不食,六年六月又食而失推。是时守敬方知院事,亦付之无可奈佑,况斤斤守法者哉?今若循旧,向后不能无差。”于是礼部奏开局修改。乃以光启督修历法。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西学传入始于明朝末年B.古代历法已经不合时宜
C.文化交流推动历法革新D.明末官僚体制弊端丛生
2020-02-05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宣扬忠孝观念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阿尔伯蒂、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编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 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 至今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那些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无 意史料的是(   
A.《红楼梦》中关于清朝服饰文化的记载B.《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个性的描述
C.《人民日报》关于某地粮食产量的报道D.蒋介石叙述西安事变的《西安半月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